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前言 | 第20-37页 |
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5页 |
·甘薯块根产量形成 | 第21-24页 |
·甘薯块根形成及膨大的解剖学机理 | 第21-22页 |
·甘薯块根形成和膨大的激素生理 | 第22-23页 |
·叶片生理活性与产量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源、库、流关系对产量的影响 | 第24页 |
·甘薯花青素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甘薯花青素的结构、组分、性质 | 第24-25页 |
·甘薯花青素生理功能研究 | 第25-26页 |
·花青素与紫甘薯品质之间的关系 | 第26页 |
·花青素代谢 | 第26-27页 |
·花青素发育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高花青素含量甘薯新品种选育 | 第29页 |
·甘薯块根淀粉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甘薯淀粉的主要成分及淀粉的基本结构 | 第29页 |
·甘薯淀粉的特征 | 第29-30页 |
·紫甘薯淀粉与甘薯品质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淀粉的特性与食品加工品质的关系 | 第31-32页 |
·甘薯淀粉的合成与降解 | 第32-33页 |
·弱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3-34页 |
·温度对甘薯块根品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激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第35页 |
·水分和土壤通气性对甘薯块根品质的影响 | 第35页 |
3 研究目的 | 第35-37页 |
第一章 不同基因型紫甘薯块根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及差异 | 第37-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取样方法 | 第37-3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8-41页 |
·产量的测定 | 第38页 |
·干物重的测定 | 第38页 |
·鲜重的测定 | 第38页 |
·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8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块根中直、支淀粉及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叶绿素含量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叶片RUBPCASE 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块根PAL、ADPGPPASE、UDPGPPASE、SSS、GBSS 活性的测定 | 第39页 |
·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39-40页 |
·粘度仪指标的测定 | 第40页 |
·块根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67页 |
·不同基因型紫甘薯主要形态指标 | 第41-42页 |
·不同基因型紫甘薯产量水平及干物质分配 | 第42-43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地上部生长变化动态 | 第43-51页 |
·地上部产量的变化动态 | 第43-44页 |
·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 第44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4-45页 |
·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动态 | 第45-46页 |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动态 | 第46-47页 |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 | 第47-48页 |
·叶片SOD、POD、CAT 活性及MDA 含量变化动态 | 第48-50页 |
·叶片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玉米素(ZR)含量变化动态 | 第50-51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生长变化动态 | 第51-67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鲜重和干重变化动态 | 第51-52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T/R 值变化动态 | 第52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品质指标变化动态 | 第52-55页 |
·紫甘薯块根发育过程中花青素含量及PAL 酶活性变化动态 | 第55-58页 |
·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动态 | 第58-59页 |
·块根可溶性蛋白总量变化动态 | 第59页 |
·块根粘度仪参数(RVA)变化动态 | 第59-61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动态 | 第61-62页 |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动态及其与块根膨大的关系 | 第62-67页 |
第二章 遮荫影响紫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和酶学机制 | 第67-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供试材料 | 第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7页 |
·取样方法 | 第67-68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98页 |
·遮荫对局部环境的影响 | 第68-70页 |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69页 |
·对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遮荫对甘薯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70-72页 |
·主茎长度、叶片数目、分枝数 | 第70-71页 |
·地上部茎叶鲜重和干重 | 第71-72页 |
·遮荫对甘薯块根产量指标的影响 | 第72-73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72页 |
·T/R 值 | 第72-73页 |
·遮荫对块根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73-81页 |
·块根干物质含量 | 第73-74页 |
·块根粘度仪参数 | 第74-75页 |
·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 | 第75-76页 |
·遮荫对块根淀粉含量、积累过程的影响 | 第76-79页 |
·块根可溶性蛋白质总量 | 第79页 |
·遮荫对块根花青素含量、积累过程的影响 | 第79-81页 |
·遮荫影响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 | 第81-92页 |
·功能叶光合特性 | 第81-84页 |
·叶片可溶性糖 | 第84-85页 |
·叶片活性氧代谢和膜脂过氧化作用 | 第85-88页 |
·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 第88-90页 |
·块根内源激素含量 | 第90-92页 |
·遮荫影响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酶学机制 | 第92-98页 |
·对叶片 RuBPCase 活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对叶片ATP 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对块根ATP 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对块根 ADPGase、UDPGase 活性的影响 | 第95-96页 |
·对块根SSS、GBSS 活性的影响 | 第96-97页 |
·对块根PAL 酶活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第三章 夏季地膜覆盖对紫甘薯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98-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供试材料 | 第98页 |
·试验设计 | 第98页 |
·取样方法 | 第98-99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9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20页 |
·覆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99-103页 |
·对5~20cm(结薯集中区域)耕层地温的影响 | 第99-101页 |
·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 第101页 |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覆膜栽培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03-109页 |
·对甘薯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的影响 | 第103页 |
·对甘薯叶片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对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对叶片活性氧代谢和膜脂过氧化的调节 | 第107-109页 |
·覆膜栽培对甘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09页 |
·覆膜处理对T/R 值和块根日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覆膜处理对块根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对块根干物质含量、总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对块根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11页 |
·对块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覆膜对块根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3页 |
·覆膜对块根粘度仪参数的影响 | 第113页 |
·覆膜处理对块根淀粉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覆膜处理对块根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对ATP 含量及ATP 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对ADPGPPase、UDPGPPase 活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对SSS、GBSS 活性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覆膜处理对块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对IAA 含量的影响 | 第117页 |
·对GAs 含量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对ABA 含量的影响 | 第118页 |
·对ZR 含量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20-136页 |
1. 紫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基因型差异 | 第120-125页 |
·叶片生理活性强是紫甘薯块根获得高产的前提 | 第120-121页 |
·“库”的强度及源库关系协调性显著影响块根产量 | 第121-122页 |
·甘薯块根分化和膨大与内源激素密切相关 | 第122-123页 |
·ZR 和ABA 在甘薯块根膨大中发挥关键作用 | 第122页 |
·不同发育阶段光合产物输送中心受块根内源激素含量控制 | 第122-123页 |
·块根中各种内源激素的分布具有顶端优势 | 第123页 |
·次生形成层的旺盛活动可能与IAA、ZR 等内源激素含量关系密切 | 第123页 |
·块根淀粉含量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密切相关 | 第123-124页 |
·淀粉组分与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关系 | 第124页 |
·PAL 活性与紫甘薯块根花青素的积累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2 弱光胁迫对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对产量的影响 | 第125页 |
·弱光胁迫对甘薯块根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3 夏薯地膜覆盖对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27页 |
4 弱光胁迫及地膜覆盖影响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的生理基础 | 第127-132页 |
·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弱光胁迫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地膜覆盖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对叶片活性氧代谢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129页 |
·对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对块根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5 弱光胁迫和地膜覆盖影响甘薯块根产量与品质的酶学机制 | 第132-136页 |
·对 RuBPCase 活性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对叶片和块根ATP 含量和ATP 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对块根 ADPGppase、UDPGppase、SSS、GBSS 活性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