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2页 |
第一章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PICK1)的结构与功能(综述) | 第22-54页 |
1 前言 | 第22页 |
2 PICK1的发现 | 第22-25页 |
3 PICK1的分子结构 | 第25-30页 |
·PDZ结构域 | 第27-28页 |
·BAR结构域 | 第28-30页 |
·酸性氨基酸区 | 第30页 |
4 PDZ结构域的功能 | 第30-35页 |
·PDZ结构域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30-32页 |
·PDZ结构域介导的亚细胞定位 | 第32-33页 |
·PDZ结构域的生理功能 | 第33-34页 |
·调节PDZ结构域作用的可能途径 | 第34-35页 |
5 BAR结构域的功能 | 第35-44页 |
·BAR结构域是膜弯曲的感受器 | 第37-39页 |
·BAR结构域与小分子GTP酶的结合 | 第39-40页 |
·BAR结构域与其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40-41页 |
·BAR结构域和细胞内转运 | 第41-42页 |
·BAR结构域的作用模式 | 第42-44页 |
6 PICK1的生理生化功能 | 第44-48页 |
·参与学习和记忆 | 第44-45页 |
·参与外周神经感觉过程 | 第45-46页 |
·参与神经介质传递和调节 | 第46-47页 |
·参与细胞的生长和黏合过程 | 第47页 |
·PICK1蛋白在轴突引导机制中的作用 | 第47-48页 |
·PICK1等位基因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 | 第48页 |
7 展望 | 第48页 |
8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第二章 PICK1蛋白的表达及部分生化性质 | 第54-71页 |
第一节 PICK1在E.coli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54-65页 |
1 材料 | 第54-56页 |
2 方法 | 第56-61页 |
·不同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6-59页 |
·不同重组质粒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59页 |
·PPase的表达及纯化 | 第59-60页 |
·PICK1蛋白的纯化 | 第60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60-6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重组子的鉴定 | 第61页 |
·不同重组子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61-63页 |
·PPase的制备 | 第63页 |
·PICK1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 | 第63-65页 |
第二节 PICK1蛋白的部分理化性质 | 第65-69页 |
1 材料与设备 | 第65页 |
2 方法 | 第65-66页 |
·PICK1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 第65页 |
·荧光测定钙离子对PICK1构象变化的影响 | 第65-6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PICK1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 第66-67页 |
·钙离子对PICK1蛋白的影响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三章 BAR结构域的表达及部分生化性质 | 第71-97页 |
第一节 含BAR结构域的不同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第71-76页 |
1 前言 | 第71页 |
2 材料 | 第71-72页 |
3 方法 | 第72页 |
·不同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2页 |
·不同重组质粒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72页 |
4 结果 | 第72-75页 |
·重组子的鉴定 | 第72-74页 |
·重组子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74-75页 |
5 讨论 | 第75-76页 |
第二节 BAR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6-80页 |
1 材料 | 第76-77页 |
2 方法 | 第77-79页 |
·BAR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7-78页 |
·ELISA检测抗体的效价 | 第78页 |
·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第78-7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0页 |
·BAR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效价 | 第79页 |
·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 第79-80页 |
第三节 pMAL-s载体及其含BAR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0-91页 |
1 前言 | 第80页 |
2 材料 | 第80-81页 |
3 方法 | 第81-85页 |
·pMAL-s载体的构建 | 第81-84页 |
·不同长度BAR的克隆与表达 | 第84-85页 |
·融合蛋白MBP-BAR_C的亲和纯化 | 第85页 |
·MBP-BAR_C的PPase酶切条件优化试验 | 第85页 |
·硫酸铵沉淀法分离BAR_C结构域 | 第85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85页 |
4 结果 | 第85-90页 |
·pMAL-s载体的构建 | 第85-86页 |
·含不同长度BAR的重组子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86-87页 |
·MBP-BAR_C的表达与纯化 | 第87-88页 |
·融合蛋白MBP-BAR_C的PPase酶切 | 第88-89页 |
·MBP-BAR_C酶切混合物的快速分离及Western blot检测 | 第89-90页 |
5 讨论 | 第90-91页 |
第四节 BAR_C结构域部分性质的研究 | 第91-95页 |
1 前言 | 第91页 |
2 材料 | 第91页 |
3 方法 | 第91-92页 |
·BAR_C结构域分子状态 | 第91-92页 |
·BAR_C结构域与脂类的相互作用 | 第92页 |
4 结果 | 第92-95页 |
·BAR_C聚合状态 | 第92-93页 |
·BAR_C结构域与脂类的相互作用 | 第93-95页 |
5 讨论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四章 PDZ结构域及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97-117页 |
第一节 PDZ结构域的表达、纯化及其与BAR结构域的相互作用 | 第97-104页 |
1 前言 | 第97页 |
2 材料 | 第97页 |
3 方法 | 第97-100页 |
·含PDZ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97-98页 |
·重组菌的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 | 第98页 |
·亲和层析法检测BAR结构域与PDZ结构域的相互作用 | 第98-99页 |
·BAR结构域与PDZ结构域之间结合量的定量分析 | 第99-100页 |
4 结果 | 第100-103页 |
·含PDZ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00页 |
·PDZ的表达与纯化 | 第100-101页 |
·亲和层析法检测BAR结构域与PDZ结构域的相互作用 | 第101-102页 |
·BAR结构域与PDZ结构域之间结合量的定量分析 | 第102-103页 |
5 讨论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检测PDZ与BAR结构域间的相互作用 | 第104-112页 |
1 前言 | 第104页 |
2 材料 | 第104-107页 |
3 方法 | 第107-108页 |
·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07页 |
·酵母的共转化 | 第107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4 结果 | 第108-111页 |
·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酵母双杂交 | 第109-111页 |
5 讨论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PICK1蛋白及PDZ结构域与GluR_2C的光谱学研究 | 第112-115页 |
1 前言 | 第112页 |
2 材料 | 第112页 |
3 方法 | 第112-113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112页 |
·荧光光谱测定 | 第112-113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附录一 略语表 | 第117-119页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