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脾胃系病证论文

标本气化理论在仲景脾胃病辨治中的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0页
正文第10-39页
 一、标本气化理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历代文献研究第10-21页
  (一) 《内经》奠定了对脾胃病从标本气化失常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第10-12页
  (二) 《伤寒论》体现了对脾胃病从标本气化失常论治的治疗实践第12-13页
  (三) 金元时期标本气化理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发展第13-16页
   1. 刘完素“六气化火”论及燥邪致病论为标本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第13-15页
   2. 张子和阐释标本中气重在“火”与“湿”第15-16页
   3. 李东垣倡导“升发脾阳”、“甘温除热”,用通阳化气的思路论治脾胃气化失常而为病第16页
  (四) 明清时期标本气化理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发展第16-20页
   1. 张景岳运用标本中气理论阐释脏腑经络之间的气化规律第16-17页
   2. 张志聪、张令韶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全面诠释《伤寒论》第17-18页
   3. 黄元御以运气学说治伤寒的特点重在用“气化”第18页
   4. 陈修园进一步完善六经气化学说第18-19页
   5. 唐容川强调六经气化与六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关系第19-20页
  (五) 标本气化理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研究近况第20-21页
 二、标本气化理论在仲景脾胃病辨治中的研究第21-34页
  (一) 六经气化学说的核心第21-25页
   1. 《伤寒论》标本中气理论之源第21-22页
   2. 《伤寒论》六经气化失司病变第22-24页
   3. 六经为病各从其标、本、中气的相对性第24-25页
  (二) 太阴阳明标本气化在《伤寒论》中的体现第25-34页
   1. 脾胃在整个机体中的重要地位第26-29页
   2. 太阴阳明标本中气之间的关联第29-30页
   3. 中见之气在太阴阳明标本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第30-31页
   4. 太阴、阳明之本气、标气气化失常而为病第31-34页
 三、标本气化理论的研究对现代临床辨治脾胃疾病的重大意义第34-37页
 四、小结第37-38页
 五、标本气化理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研究前景第38-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附录第42-46页
致谢第46-47页
详细摘要第47-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韩贸易逆差的成因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