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Summary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预习实践探索中的教师定位 | 第14-24页 |
一、 成为学习者,同学生一起参与预习实践研究与预习活动 | 第14-16页 |
(一) 重视新课标学习,提髙预习指导的自觉性与有序性 | 第14-15页 |
(二) 重视专业学习,加强预习指导的目的性与有效性 | 第15页 |
(三) 重视教学民主,以身作则积极参与预习 | 第15-16页 |
二、 成为引导者,激励学生预习 | 第16-18页 |
(一) 激发预习兴趣,引发预习内驱力 | 第16-18页 |
(二) 明确预习要求,争取家长与有关方面的支持 | 第18页 |
三、 成为组织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因人制宜地布置预习任务 | 第18-20页 |
(一) 组织预习小组,平衡个体差异 | 第18-20页 |
(二) 明确合作规则,组织学生预习 | 第20页 |
四、 成为促进者,督导学生预习 | 第20-24页 |
(一) 加强预习指导,注重预习方法 | 第20-21页 |
(二) 检查预习效果,调整教学结构 | 第21-23页 |
(三) 把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预习 | 第23-24页 |
第二章: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在预习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与创造性 | 第24-29页 |
一.在预习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 第24-26页 |
二. 在预习中提升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活动的实施原则 | 第29-36页 |
一. 循序渐进原则 | 第29-31页 |
(一) 预备阶段 | 第30页 |
(二) 发展阶段 | 第30页 |
(三) 自主阶段 | 第30-31页 |
二 多元化原则 | 第31页 |
三 针对性原则 | 第31-36页 |
(一) 针对课程目标 | 第31-32页 |
(二) 针对教学材料 | 第32-33页 |
(三) 针对教学预设 | 第33-34页 |
(四) 针对学生情况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第36-52页 |
一. 预习的内容 | 第36-39页 |
(一) 整册预习 | 第36-37页 |
(二) 单元预习 | 第37页 |
(三) 单篇预习 | 第37-39页 |
二. 预习的形式 | 第39-52页 |
(一) 课内与课外 | 第39-43页 |
(二) 个体与小组 | 第43-45页 |
(三) 书面与非书面 | 第45-52页 |
第五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活动的评价 | 第52-59页 |
一. 语文教学预习评价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 第52-53页 |
(一) 语文教学预习评价的意义 | 第52-53页 |
(二) 语文教学预习评价的发展方向 | 第53页 |
二.预习评价的原则 | 第53-55页 |
(一) 多样化原则 | 第54页 |
(二) 多元化原则 | 第54页 |
(三) 激励性原则 | 第54-55页 |
三. 预习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 第55页 |
(一) 预习评价的内容 | 第55页 |
(二) 预习评价的形式 | 第55页 |
四. 预习评价的实施策略 | 第55-59页 |
(一) 预习报告式 | 第55-56页 |
(二) 教师抽查式 | 第56页 |
(三) 小组汇报式 | 第56页 |
(四) 书面考查式 | 第56页 |
(五) 课堂评定式 | 第56-57页 |
(六) 头脑风暴式 | 第57页 |
(七) 课堂表演式 | 第57-58页 |
(八) 课堂竟赛式 | 第58页 |
(九) 家长监督式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