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3页 |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动力机制研究是我国改革的现实需要 | 第9-10页 |
·动力机制研究是完善管理理论的需要 | 第10页 |
·动力机制研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25页 |
·管理学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 | 第13-16页 |
·经济学关于激励机制的研究 | 第16-21页 |
·交叉学科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 | 第21-23页 |
·动力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动力机制研究的特点 | 第25-26页 |
·动力机制研究的认识论 | 第26-27页 |
·动力机制研究的方法论 | 第27-28页 |
·本文遵循的研究范式 | 第28-30页 |
·研究大纲与框架 | 第30-32页 |
·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动力机制的本质与内涵 | 第33-57页 |
·无为而治:动力机制研究的哲学基础 | 第33-43页 |
·“道”的表征 | 第34-35页 |
·“道”的品性 | 第35-38页 |
·“无为”何以“达治” | 第38-41页 |
·“道”即机制 | 第41-43页 |
·本文遵从的管理哲学 | 第43页 |
·动力机制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43-47页 |
·制度 | 第43-44页 |
·机制 | 第44-46页 |
·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管理系统动力机制 | 第47页 |
·动力机制的结构 | 第47-54页 |
·组织的性质 | 第48-49页 |
·动力机制的微观结构 | 第49-53页 |
·动力机制的宏观结构 | 第53-54页 |
·本文的核心假设 | 第54-57页 |
第三章 文化场 | 第57-77页 |
·文化的概念 | 第57-59页 |
·社会文化 | 第57-58页 |
·组织文化――社会文化的小气候 | 第58-59页 |
·文化与管理 | 第59-61页 |
·经济学家的文化观 | 第59页 |
·管理学家的文化观 | 第59-60页 |
·机制设计的文化场效应 | 第60-61页 |
·公平与正义 | 第61-66页 |
·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 | 第61-63页 |
·正义的内涵 | 第63-65页 |
·作为公平尺度的正义 | 第65-66页 |
·关系与原则 | 第66-70页 |
·中国社会的关系特征 | 第66-67页 |
·人际关系 | 第67页 |
·组织之间的关系 | 第67-68页 |
·关系的文化根源 | 第68页 |
·关系的制度根源 | 第68-69页 |
·关系与原则的对立统一 | 第69-70页 |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 第70-74页 |
·集体主义 | 第70-72页 |
·个人主义 | 第72-73页 |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博弈分析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导向机制 | 第77-99页 |
·人性的本质 | 第77-87页 |
·生物人属性 | 第77-79页 |
·经济人属性 | 第79-83页 |
·社会人属性 | 第83-87页 |
·导向机制的有关原则 | 第87-89页 |
·利益相关原则 | 第87-88页 |
·业绩可控原则 | 第88页 |
·公平正义原则 | 第88-89页 |
·可信承诺原则 | 第89页 |
·导向机制的构成 | 第89-95页 |
·组织目标是员工动力的凝聚点 | 第90-91页 |
·个人需要是员工动力的诱因 | 第91-92页 |
·考评体系是员工动力的导向器 | 第92-95页 |
·导向机制的实现过程 | 第95页 |
·导向机制的相关问题 | 第95-97页 |
·导向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 第95-96页 |
·考评方法导向作用 | 第96-97页 |
·考评者导向作用 | 第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激励机制 | 第99-115页 |
·激励的形成过程 | 第99-103页 |
·激励的要素 | 第99-100页 |
·“激励悖论”的辨析 | 第100-101页 |
·激励的过程模型 | 第101-103页 |
·组织管理中的激励模式 | 第103-106页 |
·外在激励的模式 | 第104-105页 |
·内在激励的模式 | 第105-106页 |
·激励机制的基本模型 | 第106-109页 |
·简单模型 | 第106-107页 |
·经典激励机制模型的局限性 | 第107-109页 |
·剩余共享的激励模型 | 第109-113页 |
·模型描述 | 第110-111页 |
·剩余共享模型与经典模型的比较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约束机制 | 第115-125页 |
·组织力量形成的机理 | 第115-116页 |
·约束机制的层次结构 | 第116-119页 |
·自律约束 | 第116-117页 |
·他律约束 | 第117-118页 |
·自律与他律 | 第118-119页 |
·利益制衡原理 | 第119-122页 |
·上下之间的制约耦合 | 第120-121页 |
·岗位之间的制约耦合 | 第121页 |
·机构之间的制约耦合 | 第121页 |
·制约耦合的作用基础 | 第121-122页 |
·责任追究与抵押品 | 第122-124页 |
·本章总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控制机制 | 第125-139页 |
·控制理念的辨析 | 第125-127页 |
·关于控制的理论探讨 | 第125-127页 |
·控制机制与无为而治 | 第127页 |
·控制机制的简单描述 | 第127-130页 |
·封闭运行原理 | 第130-135页 |
·国企改革的案例分析 | 第130-131页 |
·封闭运行的作用机理 | 第131-135页 |
·控制点管理 | 第135-137页 |
·教学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135-136页 |
·控制点管理的作用机理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