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培育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一) 马克思与创新 | 第10-12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得益彰 | 第17-18页 |
(二)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各有侧重 | 第18页 |
(三) 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互为补充 | 第18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页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创新链的涵义、理论基础以及构成要件剖析 | 第19-25页 |
一、创新链的涵义与特征 | 第19-20页 |
(一) 创新链的涵义 | 第19页 |
(二) 创新链的特征 | 第19-20页 |
二、创新链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 自主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二) 区域创新理论 | 第21页 |
(三) 价值链理论 | 第21-22页 |
三、创新链的构成要件剖析 | 第22-25页 |
(一) 创新链的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创新链的过程分析 | 第23-24页 |
(三) 创新链的主体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链存在的问题 | 第25-35页 |
一、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和范围 | 第25-26页 |
(一)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25页 |
(二) 高技术产业的范围 | 第25-26页 |
二、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27页 |
(一) 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内涵 | 第26页 |
(二) 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特征 | 第26-27页 |
三、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链存在的问题 | 第27-35页 |
(一) 研发能力弱 | 第29-30页 |
(二) 产业利润少 | 第30-31页 |
(三) 生产效率低 | 第31-33页 |
(四)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2页 |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 第35-36页 |
(一) 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少 | 第35-36页 |
(二) 研发活动人员不足 | 第36页 |
二、政府的整合作用不明显 | 第36-38页 |
(一) 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培育 | 第37页 |
(二) 重视“孵化”而忽视“扶持” | 第37-38页 |
三、产学研合作不成熟 | 第38-39页 |
(一) 联盟成员目标不同 | 第38-39页 |
(二) 联盟运行机制不畅 | 第39页 |
(三) 联盟利益分享机制不顺 | 第39页 |
四、研发经费不足与使用不当 | 第39-42页 |
(一) 研发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 | 第40-41页 |
(二) 研发经费使用不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创新链培育的对策建议 | 第42-51页 |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42-44页 |
(一) 加快载体建设 | 第42页 |
(二) 优化政策环境 | 第42-43页 |
(三) 转变政府观念 | 第43-44页 |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 第44-46页 |
(一) 树立区域创新品牌 | 第44-45页 |
(二) 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 第45-46页 |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 第46-49页 |
(一) 完善运行机制 | 第47页 |
(二) 注重政府调节 | 第47-48页 |
(三) 调动社会力量 | 第48-49页 |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 第49-51页 |
(一) 设立创新基金 | 第49页 |
(二) 发展风险投资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