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s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5-24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7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3 拟解决问题 | 第18-19页 |
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一章 林分树体大小分布及空间格局分析 | 第24-51页 |
1 引言 | 第24-2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样地设置及测量 | 第25-26页 |
·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 第26-30页 |
·两参数Weibull函数分布 | 第26-28页 |
·空间点格局—Ripley’s K函数 | 第28-29页 |
·地统计学方法--半方差函数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林分特征 | 第30-31页 |
·全林、H<10m层和H≥10m层的直径、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密度分布 | 第31-36页 |
·全林直径、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密度分布 | 第31-33页 |
·H<10m层直径、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密度分布 | 第33-34页 |
·H≥10m层直径、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密度分布 | 第34-36页 |
·林分空间格局 | 第36-43页 |
·不同层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36-38页 |
·不同树种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38-41页 |
·枯立木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41-43页 |
·林分胸径与断面积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 第43-45页 |
5 讨论 | 第45-48页 |
·林分结构模拟 | 第45-46页 |
·林分空间格局 | 第46-47页 |
·林分树体大小结构异质性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林分生长和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 | 第51-70页 |
1 引言 | 第51-5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5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生长量与生物量测定 | 第52-53页 |
·生长量测定 | 第52-53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53页 |
·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 第53-54页 |
·自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地统计分析 | 第5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54-55页 |
·林木生长量的时间序列 | 第55-59页 |
·各阶段林木断面积生长量的空间异质性 | 第59-63页 |
·各阶段林木断面积生长量的各向同性 | 第59-60页 |
·各阶段林木断面积生长量的各向异性 | 第60-63页 |
·林分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 | 第63-66页 |
·生物量各向同性下半方差函数特征 | 第63-65页 |
·生物量各向异性半方差函数特征 | 第65-66页 |
5 讨论 | 第66-67页 |
·林分生长 | 第66-67页 |
·林木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 | 第67页 |
6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光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 第70-92页 |
1 引言 | 第7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70-7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71-73页 |
·样地的冠层测量 | 第71页 |
·各光环境因子计算 | 第71-73页 |
·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 第73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73页 |
·地统计学模型 | 第7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3-86页 |
·林分及冠层特征 | 第73-75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75-78页 |
·冠层下散射光通量和冠层下总光通量密度 | 第78页 |
·开度与林下地表散射、直接辐射和总辐射 | 第78-79页 |
·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79-80页 |
·空间变异分析 | 第80-86页 |
5 讨论 | 第86-88页 |
·林分叶面积指数 | 第86-87页 |
·近地面太阳辐射 | 第87页 |
·冠层测定方法 | 第87-88页 |
6 结论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 | 第92-101页 |
1 引言 | 第9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92-9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93页 |
·样点布设及测定 | 第93页 |
·模型选择 | 第93页 |
·地统计学方法--半方差函数 | 第93页 |
·克立格插值 | 第9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93-99页 |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质的差异性 | 第93-95页 |
·阔叶林分有机质的空间异性 | 第95-98页 |
·阔叶林分有机质Kriging插值 | 第98-99页 |
5 讨论 | 第99页 |
6 结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树种多样性的空间随机模型 | 第101-111页 |
1 引言 | 第10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0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01-103页 |
·样地设置及树种多样性测定 | 第101-102页 |
·样地设置 | 第101页 |
·树种多样性测定 | 第101-102页 |
·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 第102-103页 |
·地统计学分析 | 第102页 |
·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102-10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页 |
·树种多样性统计特征分析 | 第103页 |
·半方差函数分析 | 第103-106页 |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5 讨论 | 第107-108页 |
6 结论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六章 林分环境的全尺度分析 | 第111-125页 |
1 引言 | 第111-11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1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2-114页 |
·数据来源 | 第112页 |
·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 第112-114页 |
·主轴邻距法 | 第112-113页 |
·典型相关分析 | 第113-11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0页 |
·PCNM分析 | 第114-118页 |
·PCNM典型相关分析 | 第118-120页 |
5 讨论 | 第120-121页 |
6 结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附录1 样地内乔木植物名录 | 第125-126页 |
附录2 样地内各样方林分基本情况简表 | 第126-128页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情况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