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干扰素的发现 | 第10页 |
·干扰素的产生 | 第10-12页 |
·干扰素诱导原 | 第12页 |
·干扰素的作用原理 | 第12-13页 |
·干扰素的基因工程学研究 | 第13-15页 |
·IFN-γ生物学活性及应用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试验动物 | 第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7页 |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1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9页 |
·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培养 | 第19-20页 |
·总RNA提取 | 第20页 |
·引物设计 | 第20-21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21页 |
·PCR扩增 | 第21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1-22页 |
·cDNA片段克隆及鉴定 | 第22-24页 |
·IFN-γ片段与pGEMT载体连接 | 第22页 |
·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2-23页 |
·菌落PCR鉴定 | 第23页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23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3-24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4页 |
·克隆序列的GenBank登录 | 第24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5页 |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重组YpGEMTIFN-γ质粒的构建与酶切 | 第24-25页 |
·pET32a质粒的提取与酶切 | 第25页 |
·连接 | 第25页 |
·测序鉴定 | 第25页 |
·重组pET32aIFN-γ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25-27页 |
·IPTG诱导重组表达菌的转录检测 | 第25-26页 |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26-27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重组ZpGEMTIFN-γ质粒构建与酶切 | 第28页 |
·pcDNA3.1(+)质粒的提取与酶切 | 第28页 |
·连接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8页 |
·测序鉴定 | 第28-29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9-35页 |
·IFN-γ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9-32页 |
·总RNA提取 | 第29页 |
·RT-PCR | 第29页 |
·基因克隆 | 第29-30页 |
·重组pGEMTIFN-γ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0页 |
·重组pGEMTIFN-γ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0页 |
·序列分析 | 第30-32页 |
·IFN-γ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 | 第32-34页 |
·重组YpGEMTIFN-γ质粒的酶切 | 第32页 |
·重组pET32aIFN-γ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重组pET32aIFN-γ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3页 |
·IPTG诱导重组表达菌的转录检测 | 第33-34页 |
·表达融合蛋白的SDS-PAGE电泳检测 | 第34页 |
·IFN-γ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4-35页 |
·重组ZpGEMTIFN-γ质粒的酶切 | 第34-35页 |
·重组pcDNA3.1(+)IFN-γ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5页 |
·重组pcDNA3.1(+)IFN-γ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35页 |
4 讨论 | 第35-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1 重组pGEMTIFN-γ质粒测序报告图 | 第46-47页 |
附录2 重组pET32aIFN-γ质粒测序报告图 | 第47-48页 |
附录3 重组pcDNA3.1(+)IFN-γ质粒测序报告图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