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保险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1-16页 |
| ·保险监管的涵义辨析 | 第11页 |
| ·保险监管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1-13页 |
| ·保险监管模式的分类 | 第13-16页 |
| ·严格监管模式 | 第14页 |
| ·松散监管模式 | 第14-15页 |
| ·折中监管模式 | 第15-16页 |
| 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险监管模式立法现状及保险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 | 第16-35页 |
| ·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16-31页 |
| ·英国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16-17页 |
| ·美国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17-21页 |
| ·日本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21-25页 |
| ·德国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25-26页 |
| ·韩国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26-27页 |
| ·新加坡的保险监管模式及立法 | 第27-28页 |
| ·其它部分国家(地区)保险监管机构 | 第28-31页 |
| ·保险监管模式的国际发展趋势 | 第31-35页 |
| ·放松保险市场行为管制趋向明显 | 第32页 |
|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受到挑战 | 第32-33页 |
| ·混业监管已成必然趋势 | 第33页 |
| ·各国监管更加注重保险信息的公开 | 第33-34页 |
| ·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 第34-35页 |
| 3 我国保险监管模式构建中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 第35-44页 |
| ·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 | 第35-37页 |
|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 ·市场主体不完全 | 第37-38页 |
| ·保险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尚未健全 | 第38页 |
| ·偿付能力监管不力影响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 第38-39页 |
|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金融一体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 第39-41页 |
| ·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及立法建议 | 第41-44页 |
| ·坚持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原则 | 第41页 |
| ·按照业务的归属进行监管 | 第41页 |
| ·监管手段市场化 | 第41-42页 |
| ·监管方式法制化 | 第42页 |
| ·加强保险代理人及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 | 第42页 |
| ·对某些保险产品费率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 第42-43页 |
| ·尽快制定保险领域计算机技术规范 | 第43页 |
| ·关注再保险工作 | 第43-44页 |
| 4 完善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立法构想 | 第44-50页 |
| ·保险市场准入监管 | 第45-46页 |
| ·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选择 | 第45-46页 |
| ·保险公司资本金的规定 | 第46页 |
| ·保险合同监管 | 第46-47页 |
| ·保险费率监管 | 第46-47页 |
| ·保险条款的形式监管 | 第47页 |
|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 | 第47-48页 |
| ·反保险欺诈和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 | 第48页 |
| ·加强中国保监会的职能和权力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