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7-19页 |
·光肩星天牛危害状况 | 第7-10页 |
·光肩星天牛危害树种、地区和严重后果 | 第7-10页 |
·危害树种 | 第7-8页 |
·危害地区 | 第8-9页 |
·光肩星天牛的灾害后果 | 第9-10页 |
·光肩星天牛现有控制措施 | 第10-13页 |
·物理措施 | 第10页 |
·化学与生物药剂措施 | 第10-11页 |
·生物防治措施 | 第11-12页 |
·营林措施 | 第12-13页 |
·抗性树种 | 第12页 |
·诱饵树的选择 | 第12-13页 |
·昆虫寄主选择的记忆效应研究 | 第13-16页 |
·植食性昆虫对亲代的寄主植物的记忆效应 | 第13-15页 |
·光肩星天牛寄主选择的研究 | 第15-16页 |
·多树种合理配置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多树种合理配置理论的提出 | 第16页 |
·多树种合理配置中最佳配置模式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 第16-19页 |
·多树种合理配置中最佳配置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多树种配置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 第18-19页 |
2 研究目的、思路和研究地区概况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9-21页 |
3 光肩星天牛成虫寄主选择的记忆效应初探 | 第2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供试树种 | 第21页 |
·光肩星天牛来源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试验时间 | 第22页 |
·采集、标记和释放 | 第22页 |
·观察与记录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30页 |
·不同来源树天牛在不同配置树种上的栖息情况 | 第23-24页 |
·不同来源寄主树天牛在各寄主树种上取食情况 | 第24-26页 |
·不同来源寄主树天牛在各寄主树种上交配情况 | 第26-27页 |
·不同来源寄主树天牛在各寄主树种上刻槽情况 | 第27-29页 |
·不同来源寄主树天牛在各寄主树种上产卵情况 | 第29-3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4 综合指标判断多树种配置模式优劣的研究 | 第32-4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2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目标树与诱饵树在不同时期、不同标准地上的不同受害指标对比 | 第33-35页 |
·同一年份不同时期4 个标准地目标树和诱饵树受害状况变化 | 第35-38页 |
·同一年份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标准地目标树受害状况变化 | 第35-36页 |
·同一年份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标准地诱饵树受害状况变化 | 第36-38页 |
·不同配置模式中新疆杨生长状况及天牛危害状况的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配置模式中新疆杨生长状况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配置模式中新疆杨受害状况的比较 | 第39页 |
·不同配置模式中IDI 值的比较及最优配置模式的确定 | 第39-40页 |
·4 种配置模式中新疆杨和合作杨上天牛的危害指标统计 | 第39-40页 |
·不同配置模式中天牛对新疆杨的综合危害指标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5 结论和讨论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导师简介 | 第50-51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