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和意义 | 第6-7页 |
|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7-9页 |
| ·国外配电自动化现状 | 第7-8页 |
| ·国内配电自动化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配电自动化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页 |
| ·鹤壁配电网现状及配电自动化设计目标 | 第9-11页 |
|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系统功能设计 | 第13-21页 |
| ·主站系统功能设计 | 第13-19页 |
| ·SCADA功能 | 第14-15页 |
| ·AM/FM/GIS功能 | 第15-16页 |
| ·馈线自动化功能(FA) | 第16页 |
| ·统计计算及分析功能 | 第16-17页 |
| ·WEB功能 | 第17页 |
| ·配电高级分析功能(DPAS) | 第17-19页 |
| ·配电子站功能设计 | 第19-20页 |
| ·通用功能 | 第19页 |
| ·在本次工程中的具体功能 | 第19-20页 |
| ·FTU | 第20页 |
| ·配变监视仪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系统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 第21-37页 |
| ·网架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 ·配电自动化系统模式 | 第23-26页 |
| ·三层模式 | 第24页 |
| ·无子站模式 | 第24页 |
| ·无主站模式 | 第24-25页 |
| ·鹤壁采用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模式 | 第25-26页 |
| ·馈线自动化方案 | 第26-37页 |
| ·由淇河北线、淇河南线、海泰线、海14#形成的4 电源环网馈线自动化 | 第28-29页 |
| ·由滨18#线、海贯线、贯中开闭所形成的四电源环网馈线自动化 | 第29-34页 |
| ·通讯异常情况下的馈线自动化的模式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通信系统设计 | 第37-47页 |
| ·主干通信通道设计 | 第37-41页 |
| ·TTU通信通道设计 | 第41-47页 |
| 第五章 主站结构设计 | 第47-53页 |
| ·硬件配置 | 第47-49页 |
| ·主机配置 | 第47-48页 |
| ·网络设备 | 第48页 |
| ·外围设备 | 第48页 |
| ·显示系统 | 第48-49页 |
| ·软件配置 | 第49-50页 |
| ·主站系统软件的结构 | 第49页 |
| ·配电应用软件 | 第49-50页 |
| ·与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 | 第50-53页 |
| ·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连接 | 第50-51页 |
| ·与MIS系统的连接 | 第51页 |
| ·与用电营业自动化的连接 | 第51-52页 |
| ·与客服中心的连接 | 第52页 |
| ·与负控系统的连接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集中抄表系统 | 第53-59页 |
| ·概述 | 第53-54页 |
| ·电力载波抄表遇到的技术难题 | 第53页 |
| ·传统抄表技术行不通的原因 | 第53-54页 |
| ·低压电力载波抄表技术的新颖性、突破性和实用性 | 第54页 |
| ·系统构成 | 第54-56页 |
| ·载波电表 | 第55-56页 |
| ·集中器 | 第56页 |
| ·主站 | 第56页 |
| ·手抄器 | 第56页 |
| ·系统功能 | 第56-57页 |
| ·技术指标 | 第57-59页 |
| 第七章 设计总结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