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6页 |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相关研究概述及本文的创新 | 第11-14页 |
三、主要写作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邓小平管理哲学总论 | 第16-50页 |
一、管理哲学视野中的领导与管理 | 第16-27页 |
(一) 考察领导与管理关系的意义 | 第16-19页 |
(二) 关于领导与管理关系的几种观点 | 第19-24页 |
(三) 领导与管理的辩证统一 | 第24-27页 |
二、重新解读“总设计师”——一个管理哲学的视角 | 第27-35页 |
(一) “总设计师”=领导者+管理者=管理大师 | 第29-32页 |
(二) 从具有战略眼光的执行者到富有落实能力的掌舵人 | 第32-35页 |
三、邓小平管理哲学的含义、形成及意义 | 第35-50页 |
(一) 管理、管理哲学及邓小平管理哲学 | 第35-42页 |
(二) 邓小平管理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42-44页 |
(三) 邓小平管理哲学的重大意义 | 第44-50页 |
第二章 邓小平的管理主体论 | 第50-82页 |
一、管理主体的一般理论 | 第50-51页 |
二、人民群众是最终意义上的管理主体 | 第51-57页 |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 | 第51-54页 |
(二) 正确处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 第54-57页 |
三、群体管理主体 | 第57-74页 |
(一)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 第57-66页 |
(二) 提升中国政府的行政能力 | 第66-71页 |
(三) 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 | 第71-74页 |
四、个体管理主体 | 第74-82页 |
(一) 素质要求:符合“四化”原则 | 第74-79页 |
(二) 能力要求:“能够办事” | 第79-82页 |
第三章 邓小平的管理客体论 | 第82-114页 |
一、管理客体的一般理论 | 第82-83页 |
二、邓小平新时期人本管理思想 | 第83-95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 | 第83-85页 |
(二) 邓小平新时期人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85-90页 |
(三) 邓小平新时期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90-92页 |
(四) 邓小平新时期人本管理思想的实现途径 | 第92-95页 |
三、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客体 | 第95-105页 |
(一) 正确对待农民 | 第95-99页 |
(二)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 第99-105页 |
四、具有全局意义的个别客体 | 第105-108页 |
(一) 从改革大局出发,三谈“傻子瓜子” | 第106-107页 |
(二) 从开放大局出发,树起中信的旗帜 | 第107-108页 |
五、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客体 | 第108-114页 |
(一) 西方管理学中向上管理的理论 | 第108-109页 |
(二) 邓小平向上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 第109-114页 |
第四章 邓小平的管理方法论 | 第114-146页 |
一、管理方法的研究与进展 | 第114-117页 |
二、作为方式的方法 | 第117-133页 |
(一) 从核心理念变革入手 | 第118-121页 |
(二) 多种管理方式综合运用 | 第121-133页 |
三、作为步骤的方法 | 第133-146页 |
(一) 以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指导 | 第133-136页 |
(二) 决策与执行 | 第136-146页 |
结束语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后记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