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分析框架 | 第11-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述评 | 第17-55页 |
一、参与式民主的缘起 | 第17-24页 |
(一) 代议制民主的危机 | 第17-21页 |
(二)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21-24页 |
二、参与式民主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第24-48页 |
(一) 马尔库塞的体制外参与理论 | 第24-30页 |
(二) 柯尔的“职能民主”理论 | 第30-34页 |
(三) 赫尔德的参与型民主模式 | 第34-40页 |
(四) 托夫勒的半直接民主理论 | 第40-45页 |
(五) 奈斯比特的共同参与民主制 | 第45-48页 |
三、对参与式民主的理解和审视 | 第48-55页 |
(一) 什么是参与式民主 | 第48-51页 |
(二) 参与式民主的价值评析 | 第51-55页 |
第二章 参与式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契合 | 第55-83页 |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概要 | 第55-63页 |
(一) 政治发展的涵义 | 第55-58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 第58-61页 |
(三) 民主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 | 第61-63页 |
二、参与式民主适合中国政治发展 | 第63-83页 |
(一) 参与式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 第64-71页 |
(二) 参与式民主与中国后发民主化模式 | 第71-74页 |
(三) 参与式民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 第74-78页 |
(四) 参与式民主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 第78-83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公民参与 | 第83-130页 |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状况 | 第84-105页 |
(一) 普通工人 | 第86-91页 |
(二) 普通农民 | 第91-94页 |
(三) 知识分子 | 第94-97页 |
(四) 青年学生 | 第97-102页 |
(五) 私营企业主 | 第102-105页 |
二、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 第105-112页 |
(一) 对公民参与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 第106-110页 |
(二) 当前中国公民参与的动机分析 | 第110-112页 |
三、公民参与的模式分析 | 第112-130页 |
(一) 历史前提:计划体制下的公民参与模式 | 第113-118页 |
(二) 现状分析:转型期公民参与模式的转换 | 第118-130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参与式民主的发展路径 | 第130-171页 |
一、宏观政治层面的公民参与 | 第131-146页 |
(一) 坚持和完善代议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132-139页 |
(二) 建立社会重大决策事项的公民听证制度 | 第139-142页 |
(三) 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公民意见征集制度 | 第142-144页 |
(四) 推行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良性互动 | 第144-146页 |
二、基层民主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 第146-171页 |
(一) “四个民主”整体推进,提高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程度 | 第147-153页 |
(二) 依法发展城市居民自治,促进社区公民政治参与 | 第153-158页 |
(三) 保障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 第158-166页 |
(四) 建立群众监督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信任投票制度 | 第166-171页 |
结束语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9页 |
后记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