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缩略语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富营养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 第11-12页 |
·富营养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 第12页 |
·赤潮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赤潮的概论 | 第12-13页 |
·国际赤潮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调查海湾概况 | 第17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17-21页 |
·采样站位的布设 | 第17-18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18-1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9-21页 |
第3章 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 | 第21-31页 |
·前言 | 第2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28页 |
·种类组成 | 第21-22页 |
·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 | 第22-23页 |
·种类丰富度的平面分布 | 第23-24页 |
·种类丰富度的季节分布 | 第24-25页 |
·浮游植物种群密度的平面分布 | 第25页 |
·浮游植物种群密度的季节分布 | 第25-26页 |
·浮游植物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31页 |
第4章 尖刺拟菱形藻的种群动力学研究 | 第31-40页 |
·前言 | 第31-32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3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7页 |
·尖刺拟菱形藻的种群密度及其时空分布 | 第32-34页 |
·尖刺拟菱形藻种群密度与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关系 | 第34-35页 |
·尖刺拟菱形藻种群密度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第5章 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动力学研究 | 第40-50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4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6页 |
·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密度及其时空分布 | 第41-43页 |
·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总浮游植物群落密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50页 |
第6章 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叶绿素a的生态学研究:2000-2005 | 第50-57页 |
·前言 | 第50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5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结果 | 第50-54页 |
·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 | 第50-52页 |
·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第7章 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叶绿素a的生态学研究:2000-2005 | 第57-66页 |
·前言 | 第57页 |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5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叶绿素a总浓度的时空分布 | 第58-59页 |
·不同粒径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 | 第59-60页 |
·Micro-叶绿素a浓度与总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 | 第60-61页 |
·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6页 |
第8章 结束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1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
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