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7页 |
·红树林含义、分布和生态功能 | 第11-13页 |
·红树林含义与分布 | 第11-12页 |
·红树林生态功能 | 第12-13页 |
·国内外红树林研究动态 | 第13-24页 |
·红树林植物区系的起源 | 第13页 |
·生态适应的组织学与形态结构的研究 | 第13-15页 |
·高盐条件下的生理适应 | 第15-17页 |
·抗寒性生理、传粉生物学 | 第17页 |
·分子水平研究 | 第17-19页 |
·染色体、细胞学研究 | 第19-20页 |
·分子育种与抗盐基因分离 | 第20-22页 |
·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保护 | 第22-24页 |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5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研究材料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红树植物耐盐生物学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研究材料 | 第27-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8页 |
·主要的实验仪器与用具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劳家柽,1998)、凯氏定氮法(袁晓华,1983)等方法测定矿质元素 | 第28-29页 |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a、b 含量 | 第29页 |
·石蜡切片法(Paraffin method) | 第29-34页 |
·组织分离制片法—叶表皮制片(临时制片)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63页 |
·海南红树林植物区系研究 | 第35-44页 |
·海南红树林植物区系组成与分析 | 第35-38页 |
·科的区系组成与分析 | 第35-36页 |
·属、种的区系组成与分析 | 第36-38页 |
·海南红树林植物区系特征与分析 | 第38-43页 |
·热带性质、北缘特征 | 第38-41页 |
·物种相对丰富,特有成分贫乏 | 第41-42页 |
·联系广泛,交流频繁 | 第42-43页 |
·海南红树林的困境 | 第43-44页 |
·红树植物耐盐生物学研究 | 第44-63页 |
·主要矿质元素与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主要矿质元素测定 | 第44-45页 |
·叶绿素 Ca、Cb 和 Ca+b 测定 | 第45-46页 |
·红树植物耐盐形态学、解剖学研究 | 第46-63页 |
·红树植物幼根表皮和皮层耐盐组织学特征 | 第47-51页 |
·根表皮角质层(epidermal cuticle) | 第47-48页 |
·外皮层(exodermis) | 第48页 |
·下皮层(subepidermis) | 第48-49页 |
·内皮层(endodermis) | 第49-51页 |
·内皮层细胞特征 | 第49-51页 |
·内皮层通道细胞数量之分化 | 第51页 |
·叶片耐盐形态学、解剖学特征 | 第51-63页 |
·气孔频度与大小 | 第51-52页 |
·叶片、角质层厚度 | 第52-53页 |
·红树植物外分泌结构 | 第53-57页 |
·叶肉分化 | 第57-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种的泛热带分布成分 | 第63页 |
·幼根皮层耐盐的组织结构 | 第63-64页 |
·叶片的组织结构与植物耐盐性 | 第64页 |
·许树盐土的生物学适应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8页 |
文献参考 | 第68-78页 |
附表1: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包括真红树、半红树和伴生种) | 第78-82页 |
彩图版1 | 第82-83页 |
彩图版2 | 第83-84页 |
彩图版3 | 第84-85页 |
主要业绩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详细简要 | 第87-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