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导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丰富和完善太极拳和武术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9页 |
2. 规范和引导太极拳习练者的道德修养 | 第9页 |
3. 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 有关太极拳所反映的道德思想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11页 |
2. 有关太极拳在做人的价值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页 |
3. 有关太极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2页 |
(三) 研究任务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文献资料法 | 第12-13页 |
2.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3. 逻辑方法 | 第13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道德 | 第13-14页 |
(二) 道德观 | 第14页 |
(三) 太极拳的道德观 | 第14页 |
三、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 | 第14-15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的思想 | 第14-15页 |
(二) 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 第15页 |
四、太极拳道德观的内容 | 第15-38页 |
(一) 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 | 第16-30页 |
1. 恭敬观 | 第16-18页 |
2. 谦让观 | 第18-22页 |
3. 义气观 | 第22-25页 |
4. 中和观 | 第25-30页 |
(二) 太极拳的一般道德观 | 第30-38页 |
1. 忠孝观 | 第30-33页 |
2. 诚信观 | 第33-35页 |
3. 礼仪观 | 第35-36页 |
4. 刚毅观 | 第36-38页 |
五 太极拳道德观的历史作用 | 第38-41页 |
(一) 太极拳门规戒律所反映的道德观的历史作用 | 第38-39页 |
(二) 太极拳拳术人物所反映的道德观的历史作用 | 第39页 |
(三) 太极拳拳术风格所反映的道德观的历史作用 | 第39-40页 |
(四) 太极拳传统道德观念的历史局限和发展 | 第40-41页 |
六、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1-45页 |
(一) 太极拳的特殊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1-43页 |
1. 太极拳恭敬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1页 |
2. 太极拳谦让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1页 |
3. 太极拳义气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1-42页 |
4. 太极拳中和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2-43页 |
(二) 太极拳的一般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3-45页 |
1. 太极拳忠孝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3页 |
2. 太极拳诚信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3-44页 |
3. 太极拳礼仪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4页 |
4. 太极拳刚毅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44-45页 |
七、结论与建议 | 第45-46页 |
(一) 结论 | 第45页 |
(二) 建议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