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设计竞赛背景简介 | 第9-13页 |
·公园场地状况介绍 | 第9-11页 |
·设计竞赛概况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方案设计理念介绍 | 第13-33页 |
·方案一:树城(获奖方案) | 第13-18页 |
·设计理念 | 第13-17页 |
·公园的策略框架 | 第17-18页 |
·方案二:数字和山狗 | 第18-21页 |
·设计理念 | 第19-20页 |
·定义空间结构的手段——手指、轴和屏幕(Digits,Spools and Screens) | 第20页 |
·阶段策略 | 第20-21页 |
·方案三:自生的景观 | 第21-26页 |
·设计理念 | 第21-23页 |
·公园构成体系 | 第23-26页 |
·方案四:自生的生态 | 第26-29页 |
·设计理念 | 第26-28页 |
·阶段策略 | 第28-29页 |
·方案五:新综合景观 | 第29-33页 |
第三章 方案的比较与评价 | 第33-37页 |
·各方案的共性特征 | 第33-34页 |
·各方案的个性特征 | 第34-35页 |
·评审团对方案的评价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对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 第37-57页 |
·竞赛中的跨学科合作 | 第37-40页 |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跨学科合作 | 第37页 |
·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学科间怎样合作 | 第39-40页 |
·当斯维尔公园中的生态设计 | 第40-46页 |
·当斯维尔公园的生态学意义 | 第40-41页 |
·当斯维尔公园设计中的生态学思想 | 第41页 |
·各方案在生态方面的对策 | 第41-46页 |
·数字和山狗 | 第41-42页 |
·自生的景观 | 第42-43页 |
·自生的生态 | 第43-44页 |
·新综合景观 | 第44页 |
·树城 | 第44-46页 |
·当斯维尔公园与多伦多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 | 第46-57页 |
·多伦多城市发展概述 | 第46页 |
·当斯维尔公园对于多伦多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46-53页 |
·为多伦多提供了一处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46-50页 |
·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提供机遇 | 第50-53页 |
·多伦多城市发展对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的影响 | 第53-57页 |
·对设计观念的影响 | 第53-55页 |
·对设计方法的影响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当斯维尔公园带来的启迪 | 第57-67页 |
·启迪 | 第57-65页 |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 | 第57-58页 |
·跨学科合作的规划设计方式 | 第58-59页 |
·规划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 第59-60页 |
·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 第60-6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公园模式 | 第61-63页 |
·人与自然的交流 | 第63-64页 |
·公园建设的长期性 | 第64-65页 |
·影响 | 第65-66页 |
·总结 | 第66-67页 |
图片来源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