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背景与原因 | 第10-14页 |
| ·战前中国工业的状况和特点 | 第10-11页 |
| ·工业布局不合理,现代工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 | 第10页 |
| ·工业基础薄弱,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 第10-11页 |
| ·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大部分工业为轻工业 | 第11页 |
| ·工业内迁的原因 | 第11-14页 |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第11-12页 |
| ·国民政府依据主要矛盾变化进行经济政策调整 | 第12-13页 |
| ·民族资本家为保存和发展民族经济、爱国抗日寻求出路 | 第13-14页 |
| 2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过程与特点 | 第14-22页 |
| ·国民政府的决策与组织 | 第14-16页 |
| ·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内迁领导机构 | 第14-15页 |
| ·颁布一系列法规,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内迁 | 第15页 |
| ·为内迁提供经济资助 | 第15-16页 |
|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过程 | 第16-19页 |
| ·从“八·一三”到上海失守: 工业内迁的发动期 | 第16-17页 |
| ·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 工业内迁的高潮期 | 第17-18页 |
| ·从武汉失守到宜昌陷落: 工业内迁的结束期 | 第18-19页 |
|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特点 | 第19-22页 |
| ·政府主导,有计划内迁 | 第19-20页 |
| ·时间短促,任务艰巨 | 第20页 |
| ·区域明确,重点凸显 | 第20-21页 |
| ·民营工业、军事工业比例较大 | 第21-22页 |
| 3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作用与评价 | 第22-31页 |
|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积极作用 | 第22-26页 |
| ·为国民政府抗战战略的实现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 | 第22-23页 |
| ·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并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 第23-24页 |
| ·客观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 | 第24-26页 |
|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存在的局限性 | 第26-28页 |
| ·特殊社会环境下行政干预的产物 | 第26-27页 |
| ·发展时间短促,工业比例不协调 | 第27-28页 |
| ·掺杂着军阀之间内部利益的争斗 | 第28页 |
| ·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对新时期西部工业化的启示 | 第28-31页 |
|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 第28-29页 |
| ·西部工业化是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坚持不懈 | 第29-30页 |
| ·结合西部地区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