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1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2 中药制剂组成 | 第14页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14-15页 |
1.4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5-1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1 随机分组 | 第16页 |
2.2 动情周期 | 第16-17页 |
2.3 乳腺增生病模型制备 | 第17页 |
2.4 药物干预 | 第17页 |
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第17-22页 |
3.1 乳头直径 | 第17-18页 |
3.2 动情周期 | 第18页 |
3.3 血清性激素水平 | 第18-19页 |
3.4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 第19-22页 |
3.5 脏器指数 | 第22页 |
4 统计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结果 | 第24-37页 |
1 一般状况及乳头直径 | 第24-25页 |
1.1 一般状况 | 第24页 |
1.2 乳头直径 | 第24-25页 |
2 动情周期情况 | 第25-29页 |
2.1 阴道分泌物涂片结果 | 第25-26页 |
2.2 动情周期持续时间 | 第26-27页 |
2.3 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 | 第27-29页 |
2.4 动情周期紊乱率 | 第29页 |
3 各组大鼠血清E2、P、PRL变化 | 第29-31页 |
4 脏器指数 | 第31-32页 |
4.1 脏器形态 | 第31-32页 |
4.2 脏器指数比较 | 第32页 |
5 乳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 第32-37页 |
5.1 乳腺组织病理 | 第32-34页 |
5.2 免疫组化 | 第34-3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7-4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7-43页 |
1.1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增生病发病的相关性 | 第37页 |
1.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1.3 防治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性 | 第38-39页 |
1.4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 第39-43页 |
1.4.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名的认识 | 第39-40页 |
1.4.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0-41页 |
1.4.3 中医内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1.4.4 中医外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2 课题组相关的前期研究 | 第43-44页 |
2.1 临床试验结果 | 第43页 |
2.2 动物实验结果及实验设计改进 | 第43-44页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3.1 大鼠一般行为及脏器变化 | 第44-45页 |
3.2 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 | 第45-46页 |
3.3 大鼠动情周期 | 第46-47页 |
3.4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及其病理 | 第47页 |
4 小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69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 第55-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 第63-67页 |
附录三 其他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摘要 | 第67-68页 |
附录四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项目及学术会议等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