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诱导抗病性研究概况 | 第9-19页 |
·诱导抗病的定义及其发展 | 第9-10页 |
·诱导抗病性的特性 | 第10-11页 |
·诱导抗病激发子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诱导抗病的物质代谢基础 | 第15-18页 |
·植物抗病的机制 | 第18-19页 |
·甲壳低聚糖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甲壳几丁质概况 | 第19-21页 |
·甲壳低聚糖性质 | 第21页 |
·甲壳低聚糖制备方法 | 第21-25页 |
·壳聚糖诱导植物抗病反应的机理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低聚糖激发子的制备 | 第27-30页 |
·溃疡菌菌丝体低聚糖的制备 | 第27-28页 |
·木低聚糖激发子的制备 | 第28页 |
·壳聚糖激发子的制备 | 第28-30页 |
·糖含量采用DNS(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 | 第30页 |
·愈伤组织培养及诱导处理 | 第30页 |
·愈伤组织感病程度的分级标准 | 第30页 |
·抗病物质的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标准曲线 | 第32-35页 |
·DNS(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含糖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2-33页 |
·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标准曲线制作 | 第33页 |
·绿原酸测定中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3页 |
·几丁质酶测定中NAG 浓度—OD_(420)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果胶酶降解壳聚糖条件优化 | 第35-37页 |
·最佳反应pH 值和最佳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最佳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最佳酶浓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最佳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37页 |
·醇溶法产品检测 | 第37-38页 |
·端基法测定壳聚糖分子量 | 第37-38页 |
·激发子诱导愈伤组织感病指数的测定 | 第38页 |
·抗病物质的含量测定 | 第38-43页 |
·激发子对绿原酸的诱导作用 | 第38-39页 |
·激发子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诱导作用 | 第39-40页 |
·激发子对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 | 第40页 |
·激发子对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诱导作用 | 第40-41页 |
·激发子对过氧化氢酶(CAT)的诱导作用 | 第41-42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7页 |
·果胶酶降解壳聚糖 | 第43-44页 |
·低聚糖激发子的诱导抗病性 | 第44页 |
·低聚糖诱导愈伤组织生理生化反应 | 第44-45页 |
·诱导抗病性的可能机制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