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分析理论与评价模型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 | 第14-21页 |
·城市轨道交通 | 第14-15页 |
·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 第14页 |
·城市轨道交通的敷设方式 | 第14-15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 | 第15-18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的结构形式 | 第15-17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交通领域景观研究 | 第18-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动态景观分析 | 第21-46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动态景观环境的感知规律 | 第21-28页 |
·动态景观信息的体验方式 | 第22-26页 |
·动态景观意象的获取途径 | 第26-28页 |
·重庆轻轨2号线动态景观意象的解析 | 第28-32页 |
·重庆市轨道交通二号线简介 | 第28-30页 |
·自然、生态景观区——黄花园站到大坪站 | 第30-31页 |
·都市景观区──谢家湾站到杨家坪站 | 第31-32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动态景观意象的解析 | 第32-45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意象形态要素 | 第32-37页 |
·景观意象形态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 第37-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静态景观研究 | 第46-57页 |
·静态景观的概念 | 第46-47页 |
·高架轨道交通自身结构造型的美学要求 | 第47-52页 |
·高架桥桥墩的景观问题 | 第47-51页 |
·其它构筑物的景观处理 | 第51-52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与环境的协调 | 第52-56页 |
·高架轨道交通的形态与环境协调 | 第53页 |
·高架轨道交通的尺度与环境协调 | 第53-54页 |
·高架轨道交通的色彩、材质与地方特色的和谐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 | 第57-81页 |
·景观评价方法概述 | 第57-60页 |
·详细描述法 | 第57页 |
·公众偏好法 | 第57-58页 |
·量化综合法 | 第58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58-59页 |
·综合评价法 | 第59-60页 |
·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60-67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 第60-61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61-6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2-67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7-69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69-76页 |
·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 第69-71页 |
·混合型指标体系的模糊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71-74页 |
·改进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74-76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的实现 | 第76-79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应用程序 | 第76-77页 |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实例 | 第77-79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A: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调查问卷 | 第87-92页 |
附录 B: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权重计算 | 第92-94页 |
附录 C:黄花园站至大坪站段景观评价 | 第94-97页 |
附录 D 谢家湾站至杨家坪站段景观评价 | 第97-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