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从公共政策角度研究户籍改革对正确推动城市化意义重大 | 第12-13页 |
·研究户籍制度改革是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 | 第13页 |
·研究的主题是我国城市化研究领域较为薄弱的环节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对全国其它城市具有借鉴作用 | 第13-14页 |
·研究方案 | 第14-18页 |
·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8-26页 |
·城市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户籍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0-21页 |
·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什么是公共政策? | 第21-22页 |
·决策理论 | 第22-23页 |
·政策执行 | 第23-24页 |
·利益集团 | 第24-25页 |
·政策执行停滞 | 第25-26页 |
第3章 户籍制度的建立及其改革的历史背景 | 第26-36页 |
·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及改革 | 第26-33页 |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形成 | 第26-28页 |
·户籍制度造成的障碍 | 第28-33页 |
·A 市城市化进程与户籍制度的改革 | 第33-36页 |
·A 市城市化进程 | 第33-34页 |
·A 市户籍制度改革 | 第34-36页 |
第4章 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制定过程分析 | 第36-52页 |
·A 市政府户籍决策的政策环境 | 第36-42页 |
·A 市的城市概况 | 第37-38页 |
·A 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的比较 | 第38-40页 |
·A 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的比较 | 第40-41页 |
·省里对A 市的厚望 | 第41-42页 |
·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各方利益的权衡 | 第42-49页 |
·政府对自身利益的权衡 | 第43-45页 |
·对吸引投资的权衡 | 第45-46页 |
·引进人才的需要 | 第46页 |
·外来人口 | 第46页 |
·城市现有“非农业”居民(下称户籍居民)利益群体 | 第46-47页 |
·城市中的一些既得利益群体 | 第47-49页 |
·政策输出中的公共选择 | 第49-52页 |
第5章 政策执行阶段政府与相关主体的互动 | 第52-74页 |
·相关利益群体 | 第53-54页 |
·政策资源的短缺 | 第54-58页 |
·外来人口造成的资源短缺的分类 | 第54-56页 |
·A 市城市建设滞后的状况 | 第56-58页 |
·政府与教育部门的互动 | 第58-69页 |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 第59-60页 |
·教育投入相对滞后 | 第60-61页 |
·户籍制度改革对教育部门的冲击 | 第61-69页 |
·与户籍居民的互动 | 第69-71页 |
·交通部门与政府的互动 | 第71-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8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A 市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有误 | 第74页 |
·政府不能脱离“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74-75页 |
·户籍制度虽然应该改革,不宜简单盲目 | 第75页 |
·政府官员的有限理性容易使决策发生失误 | 第75页 |
·在重大政府决策中,推动民主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 第75页 |
·户籍政策偏差后发生逆转有损政府的政治声誉 | 第75-76页 |
·关于减少政策偏差的政策建议 | 第76-78页 |
·制定政策应该让公众参与 | 第76页 |
·政策本身要合理 | 第76-77页 |
·制定和执行政策离不开一定的政策资源和政策环境 | 第77页 |
·在制度变迁中要处理好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
声明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