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重构
| 引论 | 第1-10页 |
| 一、因果关系既有理论之检讨 | 第10-16页 |
| (一) “单元”的因果关系理论 | 第11-12页 |
| 1. 条件说 | 第11页 |
| 2. 原因说 | 第11-12页 |
| (二) “二元”的因果关系理论 | 第12-16页 |
| 1. 英美法系的“双层次”因果关系理论 | 第12-13页 |
| 2. 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 | 第13-16页 |
| 二、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再认识 | 第16-27页 |
| (一) 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 第16-21页 |
| 1. 既有学说之检讨 | 第16-18页 |
| 2. 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之重构 | 第18-21页 |
| 3. 小结 | 第21页 |
| (二) 因果关系的功能 | 第21-27页 |
| 1. 赔偿范围确定功能之舍弃 | 第21-24页 |
| 2. 确定不法行为者功能之保留 | 第24-26页 |
| 3. 小结 | 第26-27页 |
| 三、因果关系理论的重构 | 第27-40页 |
| (一) 因果关系“二分法”思维模式之舍弃 | 第28-34页 |
| 1. “二分法”思维模式的非科学性 | 第28-30页 |
| 2. “二分法”思维模式的非周延性 | 第30-31页 |
| 3. “法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能承受之重 | 第31-34页 |
| (二) “单元”因果关系理论的建构 | 第34-38页 |
| 1.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 第35页 |
| 2. 因果关系的价值评价性 | 第35-36页 |
| 3. 矫正正义下的因果关系 | 第36-38页 |
| (三) “法律因果关系”功能之承接 | 第38-40页 |
| 1. 过错 | 第38-39页 |
| 2. 违法性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