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中国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第10-20页 |
| (一) 培养和固化农业生态意识、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 第10-12页 |
| 1.农业可持续发展行动,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 | 第10-11页 |
| 2.农村教育在培养和固化人们的农业生态意识、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方面发挥作用 | 第11-12页 |
| (二)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 第12-15页 |
| 1.发展农村教育是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有效手段 | 第12-13页 |
| 2.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 第13-15页 |
| (三) 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合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第15-17页 |
| 1.依托农村教育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合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第15-16页 |
| 2.依托农村教育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我国农业发展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第16页 |
| 3.依托农村教育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我国农村可以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 第16-17页 |
| (四) 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第17-20页 |
| 1.贫困与农业生产经营落后是造成中国农村自然资源退化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 | 第17页 |
| 2.农村教育是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 | 第17-20页 |
| 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20-29页 |
| (一)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 第20-24页 |
| 1.农村普及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 第20-21页 |
| 2.农村教育结构得到初步优化,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 第21页 |
| 3.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得到推动 | 第21-24页 |
| (二)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 第24-29页 |
| 1.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很少考虑和体现农村的特点与要求 | 第24页 |
| 2.农村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短缺 | 第24-25页 |
| 3.农村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培养方式等不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25-26页 |
| 4.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农村学生流失严重 | 第26-29页 |
| 三、中国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实现 | 第29-45页 |
| (一) 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计划和方案 | 第29-32页 |
| 1.农村教育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作用巨大,农村教育投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基本建设投资 | 第29-30页 |
| 2.确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步骤 | 第30-31页 |
| 3.把握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农村教育对象的重点 | 第31-32页 |
| (二)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确保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需正常资金 | 第32-35页 |
| 1.坚持农村教育投入的基本原则,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包括社会、个人投入在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 第32-34页 |
| 2.形成农村教育投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34-35页 |
| (三) 建设阵地,丰富载体,通过群众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第35-39页 |
| 1.建设阵地,丰富载体是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必然要求 | 第35-36页 |
| 2.通过阵地和载体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 第36-37页 |
| 3.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现有阵地和载体,积极开发创建农村教育新阵地新载体 | 第37-39页 |
| (四) 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与完善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制度与机制 | 第39-42页 |
| 1.建立与完善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动力激励机制 | 第39-40页 |
| 2.建立与完善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发挥的服务协调机制 | 第40-41页 |
| 3.建立与完善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发挥的预测监控机制 | 第41-42页 |
| (五) 典型引导、能人示范是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发挥的重要方式 | 第42-45页 |
| 1.农村能人的产生及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42-43页 |
| 2.农村能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 第43-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