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授权书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动因 | 第15-17页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24页 |
1.3.1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均衡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3.2 股市波动性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3.3 行为金融学领域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1.3.4 关于中国股市“政策市”特征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期望 | 第24-29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1.4.3 文章期待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 | 第29-45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宏观经济与股市发展: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2.2.1 实体经济活动总量与股市 | 第30页 |
2.2.2 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股市发展 | 第30-32页 |
2.2.3 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股市发展 | 第32页 |
2.2.4 通货膨胀与股市的发展 | 第32页 |
2.3 协整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2.3.1 单整的概念和ADF检验 | 第32-33页 |
2.3.2 协整的概念和协整检验 | 第33页 |
2.3.3 误差修正模型(ECM) | 第33-34页 |
2.3.4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34页 |
2.3.5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第34-36页 |
2.4 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均衡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6-43页 |
2.4.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36页 |
2.4.2 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 第36-37页 |
2.4.3 单方程协整分析 | 第37-38页 |
2.4.4 基于VAR的协整分析 | 第38-43页 |
2.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中国股市的波动特性 | 第45-75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股指收益序列的分布特性 | 第46-48页 |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6-47页 |
3.2.2 股指收益序列的分布特性和相关检验 | 第47-48页 |
3.3 股指收益的波动性研究 | 第48-58页 |
3.3.1 基于GARCH模型的波动性研究 | 第48-52页 |
3.3.2 基于SV模型的波动性研究 | 第52-58页 |
3.4 波动率的长期记忆性 | 第58-62页 |
3.5 引入交易量的波动率方程 | 第62-69页 |
3.5.1 混合分布假说概述 | 第62-64页 |
3.5.2 将交易量引入波动方程 | 第64-66页 |
3.5.3 中国股市量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66-69页 |
3.6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RV)的股市波动分析 | 第69-74页 |
3.6.1 RV理论概述 | 第69-70页 |
3.6.2 RV的应用 | 第70-71页 |
3.6.3 应用RV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第71页 |
3.6.4 基于上证指数RV的波动率实证研究 | 第71-7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股市异常波动与政府干预 | 第75-93页 |
4.1 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现象 | 第75-77页 |
4.2 对股市异常波动成因的主要观点 | 第77-79页 |
4.3 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点 | 第79-81页 |
4.3.1 基于残差的方差增加法 | 第79页 |
4.3.2 基于波动方程预测值的异常点判断法 | 第79-80页 |
4.3.3 基于波动率序列的异常波动点 | 第80-81页 |
4.3.4 综合结果 | 第81页 |
4.4 股市异常波动与政策事件 | 第81-85页 |
4.5 重大政策事件的股市效应分析 | 第85-89页 |
4.6 政府干预股市的主要手段分析 | 第89-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政府行为与“政策市”形成轨迹 | 第93-120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政府的相机治理模型Ⅰ:政府效用函数不变模型 | 第93-100页 |
5.2.1 模型假设 | 第93-94页 |
5.2.2 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 第94-95页 |
5.2.3 不完全信息博弈 | 第95-99页 |
5.2.4 模型小结 | 第99-100页 |
5.3 政府的相机治理模型Ⅱ:政府效用函数时变模型 | 第100-104页 |
5.3.1 模型的设定 | 第101页 |
5.3.2 投资者预期的形成 | 第101-102页 |
5.3.3 模型的求解 | 第102-104页 |
5.4 政府的过度自信与过度干预市场行为 | 第104-112页 |
5.4.1 模型的基本设定 | 第104-107页 |
5.4.2 模型的求解 | 第107-108页 |
5.4.3 模型及其解的性质 | 第108-110页 |
5.4.4 模型结论 | 第110-112页 |
5.5 “政策市”的制度性成因探讨 | 第112-114页 |
5.6 “政策市”造成的严重后果与政府干预行为失效 | 第114-119页 |
5.6.1 “政策市”造成的严重后果 | 第114-117页 |
5.6.2 对政府干预行为趋于失效的解释 | 第117-11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构建有效政府干预机制 | 第120-162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制度变革:加强制度性建设 | 第121-127页 |
6.2.1 市场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121-122页 |
6.2.2 制度改革的进程 | 第122-123页 |
6.2.3 关于国有股减持 | 第123-127页 |
6.3 日常监管:健全股市监管体制 | 第127-128页 |
6.4 调控手段:以间接调控取代直接干预 | 第128-136页 |
6.4.1 对“政策市”下政府直接干预的认识 | 第128-129页 |
6.4.2 投资者与政府的进化博弈模型 | 第129-135页 |
6.4.3 将股市调控列入宏观经济目标的间接调控手段 | 第135-136页 |
6.5 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恰当的市场安全机制 | 第136-159页 |
6.5.1 加快市场做空机制的建设 | 第136-137页 |
6.5.2 加强市场稳定机制建设 | 第137-146页 |
6.5.3 引入针对大盘指数的限制措施 | 第146-151页 |
6.5.4 针对流动性的市场稳定机制 | 第151-159页 |
6.6 建立完备的证券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 第159-16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结论与后续拓展研究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6-17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目录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