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植物区系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1.2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第10页 |
1.3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 第10-12页 |
1.4 植物区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5 植物区系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植物区系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 第13页 |
1.5.2 区系成分分析法 | 第13-14页 |
1.6 世界植物区系的近现代研究史 | 第14-16页 |
1.6.1 世界植物区系的研究史 | 第14页 |
1.6.2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 | 第14-15页 |
1.6.3 有花植物的起源 | 第15-16页 |
1.6.4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型划分 | 第16页 |
1.7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与展望 | 第16-22页 |
1.7.1 近现代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 | 第16-17页 |
1.7.2 中国植物区系的性质、各成分间的关系及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1.7.3 中国植物区系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 | 第19-20页 |
1.7.4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理论的学派 | 第20-21页 |
1.7.5 研究展望 | 第21-22页 |
1.8 湖南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与展望 | 第22-25页 |
1.8.1 湖南植物区系的研究史 | 第22-23页 |
1.8.2 湖南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征 | 第23-24页 |
1.8.3 湖南植物区系研究展望 | 第24-25页 |
2 平江幕阜山概述 | 第25-3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2.1.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8页 |
2.2 植被类型 | 第28-35页 |
2.2.1 划分原则 | 第28页 |
2.2.2 阔叶林 | 第28-32页 |
2.2.3 针叶林 | 第32-33页 |
2.2.4 灌丛和灌草丛 | 第33-35页 |
2.3 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2.4 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过程 | 第36-38页 |
3 湖南种子植物区系分布新记录 | 第38-41页 |
4 区系分析 | 第41-76页 |
4.1 科的大小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2 科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42-47页 |
4.2.1 世界分布科 | 第43-44页 |
4.2.2 热带分布科 | 第44-45页 |
4.2.3 温带分布科 | 第45-46页 |
4.2.4 中国特有科 | 第46页 |
4.2.5 科分布区类型分析小结 | 第46-47页 |
4.3 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4.4 属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48-56页 |
4.4.1 世界分布属 | 第49页 |
4.4.2 热带分布属 | 第49-52页 |
4.4.3 温带分布属 | 第52-54页 |
4.4.4 东亚分布属 | 第54-55页 |
4.4.5 中国特有属 | 第55页 |
4.4.6 属分布区类型分析小结 | 第55-56页 |
4.5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56-66页 |
4.5.1 种分布区类型的划分 | 第56-57页 |
4.5.2 非中国特有种分布类型的分析 | 第57-65页 |
4.5.3 非中国特有种分析小结 | 第65-66页 |
4.6 中国特有种分布亚型分析 | 第66-75页 |
4.7 中国特有种分析小结 | 第75-76页 |
5 植物区系起源 | 第76-77页 |
6 替代现象 | 第77-78页 |
7 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及其归属问题 | 第78-81页 |
8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