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第一章 “全球化”与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 | 第12-22页 |
一、“全球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 第13-15页 |
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 | 第15-18页 |
四、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命名与分期 | 第18-22页 |
第二章 中国电影新生代前期:体制外的个人电影 | 第22-57页 |
一、创作趋向 | 第22-28页 |
(一) 运用电影之笔书写青春时代的成长故事,对“自我”进行审视、拷问与建构 | 第22-24页 |
(二) 对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处境、生存状态的呈现 | 第24-25页 |
(三) 将目光投向历史和过去,以影像观照的独特方式思考生命、生存与死亡、文化的流变等哲学命题 | 第25-28页 |
二、艺术特征 | 第28-37页 |
(一) 叙事 | 第28-32页 |
(二) 影像 | 第32-37页 |
三、文化阐释 | 第37-57页 |
(一) 电影创作观念:把电影定位于由真实影像完成的对时代与历史的记忆,拒绝以二元对立的审美方式作出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批评或暗示 | 第39-43页 |
(二) 充满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昭示着现实主义本质精神的回归 | 第43-46页 |
(三) 由后现代层面对都市文化进行深层挖掘 | 第46-49页 |
(四)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异样风景 | 第49-54页 |
(五) 文化定位与价值立场的尴尬 | 第54-57页 |
第三章 中国电影新生代后期: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 | 第57-85页 |
一、创作转型 | 第58-80页 |
(一)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皈依 | 第58-70页 |
(二) 在艺术个性与市场价值之间求得平衡 | 第70-80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80-85页 |
(一) 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达存有概念化、表象化的特点 | 第80-81页 |
(二) 对“人性”、人的精神的挖掘有待深入 | 第81-82页 |
(三) 艺术追求往往消饵于对电影商业价值的认同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与新生代电影的走向 | 第85-108页 |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85-87页 |
二、中国电影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87-90页 |
(一) 强势方的单向输入和弱势方的主动迎合 | 第88-89页 |
(二) 受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 第89-90页 |
(三) 观众的审美观念、审美需求受好莱坞电影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 | 第90页 |
三、中国电影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 第90-101页 |
(一) 总体战略:电影产业化道路势在必行 | 第91-93页 |
(二) 制作方式:“大手笔”与“小制作”并存 | 第93-95页 |
(三) 文化立场:立足本土文化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精神,实现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 | 第95-97页 |
(四) 电影形态:拍老百姓需要的电影 | 第97-99页 |
(五) 电影精神:好电影诉诸情感与人道 | 第99-101页 |
四、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的走向 | 第101-108页 |
(一) 保持开放的胸襟与平和的创作心态 | 第102-103页 |
(二) 电影艺术创作的再定位 | 第103-105页 |
(三) 电影市场再定位:确保国内市场,努力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