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 1 室温蠕变概述 | 第9-12页 |
1. 1. 1 室温蠕变的机理 | 第9-11页 |
1. 1. 2 影响室温蠕变的因素 | 第11-12页 |
1. 2 关于疲劳裂纹扩展 | 第12-20页 |
1. 2. 1 对疲劳裂纹扩展进行研究的起源及发展 | 第12-13页 |
1. 2. 2 断裂韧性和应力强度因子 | 第13-15页 |
1. 2. 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 第15-16页 |
1. 2. 4 疲劳裂纹扩展的延滞 | 第16-20页 |
1. 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2. 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21-23页 |
2. 1. 1 实验试样的制备: | 第21-22页 |
2. 1. 2 试验仪器的选择及夹具的制备: | 第22-23页 |
2. 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 2. 1 裂纹扩展试验: | 第24页 |
2. 2. 2 室温蠕变试验: | 第24-25页 |
2. 2. 3 试验后试样组织的分析: | 第25-26页 |
3 SUS304不锈钢裂纹尖端室温蠕变现象的研究 | 第26-40页 |
3. 1 裂纹尖端室温蠕变现象的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3. 2 表征室温蠕变参数的选择 | 第27-28页 |
3. 3 影响裂纹尖端室温蠕变量的因素 | 第28-33页 |
3. 3. 1 恒载应力强度因子K_(RTC)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3. 2 基准最大应力强度因子K_(max)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3. 3 过载比相同时K_(RTC)的影响 | 第30-31页 |
3. 3. 4 加载速率r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3. 5 蠕变历史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4 室温蠕变后裂纹尖端区域的分析 | 第33-38页 |
3. 4. 1 室温蠕变后裂纹尖端的断口形貌 | 第33-35页 |
3. 4. 2 室温蠕变后试样的表面形貌 | 第35-36页 |
3. 4. 3 室温蠕变后裂纹尖端的XRD分析 | 第36-37页 |
3. 4. 4 室温蠕变后裂纹尖端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37-38页 |
3. 5 裂纹尖端室温蠕变机制的探讨 | 第38-39页 |
3. 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室温蠕变后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 第40-63页 |
4. 1 室温蠕变对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 第40-54页 |
4. 1. 1 不同过载比下室温蠕变后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 第40-46页 |
4. 1. 2 室温蠕变与单峰过载后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比较 | 第46-48页 |
4. 1. 3 室温蠕变后两种载荷比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 第48-50页 |
4. 1. 4 有无室温蠕变对高载荷比下裂纹扩展的影响 | 第50-52页 |
4. 1. 5 不同基准载荷比下室温蠕变后的裂纹扩展行为 | 第52-53页 |
4. 1. 6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室温蠕变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 第53-54页 |
4. 2 过载后裂纹延滞的原因 | 第54-58页 |
4. 2. 1 裂纹闭合效应 | 第54-57页 |
4. 2. 2 裂纹尖端钝化 | 第57页 |
4. 2. 3 裂纹偏折、分叉和二次裂纹 | 第57-58页 |
4. 2. 4 其他原因 | 第58页 |
4. 3 室温蠕变对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影响的解释 | 第58-61页 |
4. 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