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8页 |
1 绪论 | 第28-47页 |
·研究背景 | 第28-3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3-4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3-3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7-42页 |
·文献述评 | 第42-43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43-45页 |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创新点 | 第44-4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2 产业政策、产业升级与税收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47-59页 |
·产业政策与产业升级 | 第47-50页 |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 第47-48页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48-49页 |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49-50页 |
·贝恩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50页 |
·超税负担与税式支出理论 | 第50-53页 |
·超税负担的形成及其计量分析 | 第50-51页 |
·税式支出理论 | 第51-53页 |
·税收激励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第53-56页 |
·税收激励政策在产业升级中的定位 | 第53页 |
·税收激励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 | 第53-54页 |
·税收激励政策影响产业升级的效应 | 第54-56页 |
·税收激励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影响产业物质资本税负 | 第57页 |
·影响产业融资成本 | 第57-58页 |
·影响研发环节人力资本税负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3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59-93页 |
·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59-62页 |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进 | 第59-61页 |
·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现状简析 | 第61-62页 |
·黑龙江省产业竞争力基本情况分析 | 第62-63页 |
·产业总体竞争力 | 第62页 |
·单项产业竞争力 | 第62-63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63-78页 |
·新兴产业布局及总体发展状况 | 第63-70页 |
·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70-71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71-74页 |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排序——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的应用 | 第74-78页 |
·黑龙江省产业经济发展理论模型与验证 | 第78-81页 |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第78-80页 |
·塞尔(Theil)指标的应用与验证 | 第80-8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黑龙江省产业自生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81-92页 |
·产业自生竞争力的含义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1页 |
·黑龙江省产业自生竞争力实证分析——以制造业为例 | 第81-84页 |
·黑龙江省产业自生竞争力的测度——以制造业为例 | 第84-86页 |
·黑龙江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比较与评价——以制造业为例 | 第86-89页 |
·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4 黑龙江省税收激励与产业升级相关性分析 | 第93-118页 |
·黑龙江省产业税收状况简析 | 第93-100页 |
·产业税收情况 | 第93-94页 |
·微观视角的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 | 第94-95页 |
·税收贡献及贡献率分析 | 第95-98页 |
·税收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100页 |
·黑龙江省税收与经济发展相关性计量分析 | 第100-109页 |
·税收总量与GDP的相关性 | 第100-104页 |
·税收结构的计量分析 | 第104-106页 |
·税种结构计量分析模型 | 第106-108页 |
·分税种计量分析——以增值税为例 | 第108-109页 |
·黑龙江省宏观税负及其省际比较 | 第109-114页 |
·黑龙江省经济与税收现状简析 | 第109-111页 |
·黑龙江省最优宏观税负率的求证 | 第111-11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行税收政策模拟实证分析 | 第114-117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14页 |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14页 |
·数据和样本 | 第114-115页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与涉税风险防范 | 第118-13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分析 | 第118-120页 |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11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118-120页 |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COSO框架要求 | 第120-129页 |
·大企业存在涉税风险 | 第121-122页 |
·构建涉税风险内控系统的条件 | 第122页 |
·构建企业涉税风险内控系统 | 第122-124页 |
·企业纳税额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以哈尔滨市大企业为例 | 第124-128页 |
·企业涉税风险有效控制——以哈尔滨市**药业为例 | 第128-129页 |
·增值税税负预警与测算 | 第129-133页 |
·增值税税负预警模型与验证——基于哈尔滨市CTAIS系统数据 | 第129-131页 |
·标准增值税收入估算方法的改进——标准税率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第131-133页 |
·通过编制“增值表”自核增值税缴纳的准确性 | 第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6 国内外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比较与借鉴 | 第134-147页 |
·国外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 | 第134-139页 |
·部分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134-138页 |
·部分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138页 |
·典型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138-139页 |
·国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 | 第139-140页 |
·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比较 | 第139-140页 |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特点 | 第140页 |
·国内部分省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 第140-142页 |
·湖南省:五类税收优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140-141页 |
·吉林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第141页 |
·山东省:发展低碳化新兴产业 | 第141-142页 |
·台湾地区:刺激风险资本形成 | 第142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142-146页 |
·经验借鉴 | 第142-145页 |
·几点启示 | 第145-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7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的对策 | 第147-152页 |
·国家层面:构建税收激励机制出台税收激励政策 | 第147-150页 |
·融资阶段 | 第147-148页 |
·研发阶段 | 第148页 |
·试验阶段 | 第148-149页 |
·成果转让阶段 | 第149页 |
·收入分配阶段 | 第149-150页 |
·地方层面:细化税收激励政策创新现行税收体制 | 第150-151页 |
·细化税收激励政策 | 第150页 |
·创新现行税收体制 | 第150-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结论 | 第152-155页 |
附录 | 第155-170页 |
1 黑龙江省产业升级程度评价——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应用与验证 | 第155-162页 |
·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5页 |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运用 | 第155-162页 |
2 在税务执法中保护纳税人权益——博弈论的应用 | 第162-170页 |
·税务执法中暴露的问题 | 第162-163页 |
·税务执法博弈均衡分析 | 第163-170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致谢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