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1. 前言 | 第6-24页 |
1.1 我国玉米生产 | 第6页 |
1.2 国内外玉米种质的利用现状及种质扩增、改良、创新的必要性 | 第6-8页 |
1.2.1 国外玉米种质研究现状 | 第6-7页 |
1.2.2 我国玉米种质利用现状 | 第7页 |
1.2.3 种质扩增、改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7-8页 |
1.3 玉米群体改良 | 第8-12页 |
1.3.1 群体改良的基本概念 | 第8页 |
1.3.2 群体改良方法 | 第8-10页 |
1.3.3 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现状 | 第10-12页 |
1.4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 第12-17页 |
1.4.1 杂种优势及其机理 | 第12-13页 |
1.4.2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3 划分杂种优势群的方法 | 第15-17页 |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 第17-23页 |
1.5.1 分子标记种类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1.5.2 利用分子标记划分杂种优势群 | 第19-20页 |
1.5.3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遗传多样性 | 第20-23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1 基因组 DNA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 第25-26页 |
2.2.2 SSR标记分析 | 第26-28页 |
2.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3.1 SSR标记分析 | 第28-32页 |
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32-36页 |
3.3 聚类分析 | 第36-41页 |
3.3.1 12个标准测验种的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3.3.2 27个国内国外群体的聚类分析 | 第37-40页 |
3.3.3 合并各群体四个泳道的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4.1 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的杂种优势类群划分 | 第41-42页 |
4.2 单株取样与混合取样的比较 | 第42页 |
4.3 针对混合样本的引物选择问题 | 第42-43页 |
4.4 关于聚类方法 | 第43页 |
4.5 关于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预测 | 第43-44页 |
4.6 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