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4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风险投资发展的经济分析 | 第24-53页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兴起的经济解释 | 第24-34页 |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风险规避 | 第24-27页 |
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风险控制 | 第27-31页 |
三、风险投资业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应对 | 第31-34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34-45页 |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 第35-39页 |
二、英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史 | 第39-41页 |
三、德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简要回顾 | 第41-43页 |
四、日本风险投资发展的简要历程 | 第43-44页 |
五、台湾风险资本发展 | 第44-45页 |
第三节 风险投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5-53页 |
一、风险资本的组织结构与管理 | 第46-47页 |
二、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 第47-48页 |
三、投资阶段和投资的行业结构 | 第48-50页 |
四、退出机制 | 第50-53页 |
第三章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分析 | 第53-69页 |
第一节 关于制度的若干理论 | 第53-55页 |
一、制度的含义及特征 | 第53-54页 |
二、制度的作用 | 第54-55页 |
三、制度的起源 | 第55页 |
第二节 中国风险投资的制度起源 | 第55-60页 |
一、风险投资制度的起源 | 第55-56页 |
二、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 | 第56-57页 |
三、中国风险投资起源的制度分析 | 第57-60页 |
第三节 中国风险投资的制度变迁 | 第60-64页 |
一、中国技术市场与风险投资的发展 | 第60-61页 |
二、科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风险投资的发展 | 第61-64页 |
第四节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64-69页 |
一、中国风险投资制度变迁的类型 | 第64-65页 |
二、中国风险投资制度的路径依赖 | 第65-66页 |
三、中国风险投资的特殊性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我国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 | 第69-83页 |
第一节 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需要现代投资银行的参与 | 第69-72页 |
一、我国风险投资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69-71页 |
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需要现代投资银行 | 第71-72页 |
第二节 我国投资银行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必要性 | 第72-78页 |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需求 | 第72-76页 |
二、我国投资银行自身的经营面临巨大挑战 | 第76-78页 |
第三节 我国投资银行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可行性 | 第78-83页 |
一、投资银行推进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优势 | 第78-80页 |
二、投资银行更具有开展风险投资的条件 | 第80-81页 |
三、中小企业的成长为投资银行发展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第81页 |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必将形成 | 第81-83页 |
第五章 我国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 第83-99页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发展的经济解释 | 第83-86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 | 第86-90页 |
一、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 第87-89页 |
二、各国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比较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我国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选择 | 第90-99页 |
一、风险投资的合伙制组织模式 | 第90-93页 |
二、我国投资银行采用合伙制风险投资模式的现实障碍 | 第93-95页 |
三、投资银行发展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第95-99页 |
第六章 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中的代理风险控制 | 第99-114页 |
第一节 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中面临的代理问题 | 第99-103页 |
一、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代理问题 | 第100-101页 |
二、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代理问题模型 | 第103-108页 |
一、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代理问题分析 | 第103-106页 |
二、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分析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投资银行风险投资中应设立的风险控制制度 | 第108-114页 |
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者与运作者之间的风险控制制度 | 第108-111页 |
二、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创业者之间的风险控制制度 | 第111-114页 |
第七章 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 | 第114-145页 |
第一节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过程 | 第114-120页 |
一、风险投资公司项目投资原则 | 第114-116页 |
二、项目初选 | 第116-117页 |
三、项目审慎调查 | 第117-118页 |
四、项目综合评价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式 | 第120-129页 |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20-127页 |
二、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模式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风险投资项目定价方法 | 第129-135页 |
一、期末价值贴现法 | 第129-130页 |
二、贴现现金流法 | 第130-131页 |
三、期权定价法 | 第131-133页 |
四、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投资银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 第135-145页 |
一、投资银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侧重点 | 第135-138页 |
二、风险企业的管理者素质 | 第138-140页 |
三、成长型项目的财务状况 | 第140-143页 |
四、项目交易价格的合理确定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交易设计与投资管理 | 第145-172页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工具的选择 | 第145-149页 |
一、普通股 | 第146-147页 |
二、普通债券 | 第147页 |
三、优先股 | 第147-148页 |
四、可转换债券 | 第148页 |
五、可认购股票债券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契约设计 | 第149-156页 |
一、风险投资契约的基本内容 | 第149-152页 |
二、风险投资契约体系设计 | 第152-156页 |
第三节 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安排 | 第156-165页 |
一、风险投资企业权利的非对称性 | 第157-160页 |
二、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转移模型 | 第160-163页 |
三、投资银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建议 | 第163-165页 |
第四节 投资后管理 | 第165-172页 |
一、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内容 | 第166-169页 |
二、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基本方式 | 第169-170页 |
三、参与风险投资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第170-172页 |
第九章 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退出 | 第172-194页 |
第一节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概述 | 第172-175页 |
一、退出机制在风险投资中的意义 | 第172-173页 |
二、风险投资的退出战略选择 | 第173-175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途径 | 第175-180页 |
一、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 | 第175-176页 |
二、风险企业并购 | 第176-177页 |
三、风险企业回购 | 第177-179页 |
四、风险企业清算 | 第179-180页 |
第三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环境分析 | 第180-184页 |
一、经济体制环境 | 第180-181页 |
二、产权制度环境 | 第181页 |
三、资本市场环境 | 第181-183页 |
四、政策法规环境 | 第183-184页 |
五、中介服务环境 | 第184页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决策 | 第184-188页 |
一、退出方式和时机的决策 | 第185-186页 |
二、风险投资退出程度的决策 | 第186-187页 |
三、退出控制权的决策 | 第187-188页 |
第五节 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退出战略设计 | 第188-194页 |
一、投资前协议阶段的退出战略设计 | 第188-189页 |
二、投资后跟踪管理阶段的战略设计 | 第189-191页 |
三、退出实施阶段的战略设计 | 第191-192页 |
四、明确自身定位,灵活运用多种退出方式 | 第192-194页 |
第十章 结束语 | 第194-203页 |
一、投资银行成立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模式 | 第195-196页 |
二、投资银行风险投资中的代理风险控制 | 第196-198页 |
三、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 | 第198-199页 |
四、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交易设计与投资管理 | 第199-201页 |
五、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退出 | 第201-203页 |
附录 国内风险投资公司调查 | 第203-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6页 |
后记 | 第226-227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27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