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6页 |
1. 研究价值 | 第15-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 群体诉讼内涵的界定 | 第26-66页 |
1.1 “群体”的概念与群体诉讼的概念 | 第26-28页 |
1.1.1 “群体”的概念 | 第26页 |
1.1.2 群体诉讼的概念 | 第26-28页 |
1.2 群体诉讼的特征 | 第28-36页 |
1.2.1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人数众多,且不能够进行共同诉讼 | 第28-30页 |
1.2.2 群体的拟制性 | 第30-33页 |
1.2.3 群体成员权利实现的间接性 | 第33-35页 |
1.2.4 判决主体的扩张性 | 第35-36页 |
1.3 群体诉讼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36-66页 |
1.3.1 群体诉讼与共同诉讼 | 第36-41页 |
1.3.2 群体诉讼与试验诉讼 | 第41-44页 |
1.3.3 群体诉讼代表人与诉讼代理人 | 第44-53页 |
1.3.4 群体诉讼与诉讼担当 | 第53-60页 |
1.3.5 群体诉讼与公益诉讼 | 第60-66页 |
2. 群体诉讼的历史发展 | 第66-87页 |
2.1 群体诉讼的起源及在典型国家的产生 | 第66-76页 |
2.1.1 群体诉讼在英国的缘起 | 第66-69页 |
2.1.2 群体诉讼在美国的演变 | 第69-72页 |
2.1.3 群体诉讼在德国的出现 | 第72-74页 |
2.1.4 群体诉讼在日本的产生 | 第74-76页 |
2.2 群体诉讼制度适用现状——以美国、日本为例 | 第76-83页 |
2.2.1 美国群体诉讼之运用现状 | 第76-79页 |
2.2.2 日本群体诉讼现状及实际解决途径 | 第79-83页 |
2.3 群体诉讼的未来走势 | 第83-87页 |
2.3.1 各国群体诉讼模式间的趋同化 | 第83-84页 |
2.3.2 当事人适格的范围不断扩大 | 第84-85页 |
2.3.3 群体诉讼的形式将趋于多样化与类别化 | 第85-87页 |
3. 群体诉讼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 第87-131页 |
3.1 集团诉讼模式 | 第88-95页 |
3.1.1 集团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88-90页 |
3.1.2 集团诉讼的进行程序 | 第90-95页 |
3.2 团体诉讼模式 | 第95-100页 |
3.2.1 团体诉讼模式的构成要件 | 第96-99页 |
3.2.2 团体诉讼程序的特殊规定 | 第99-100页 |
3.3 选定当事人诉讼模式—以日本为考察对象 | 第100-105页 |
3.3.1 选定当事人诉讼适用的要件 | 第100-104页 |
3.3.2 选定当事人诉讼程序的特殊规定 | 第104-105页 |
3.4 选定当事人诉讼模式—以我国台湾为考察对象 | 第105-119页 |
3.4.1 选定当事人诉讼的要件 | 第106-109页 |
3.4.2 选定当事人诉讼程序 | 第109-115页 |
3.4.3 2003年民诉法修改后增定的三项群体诉讼事件 | 第115-119页 |
3.5 各类群体诉讼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119-131页 |
3.5.1 团体诉讼与集团诉讼之比较 | 第119-123页 |
3.5.2 团体诉讼与选定当事人制度之比较 | 第123-131页 |
4. 群体诉讼制度理论的现代阐释 | 第131-172页 |
4.1 群体诉讼的功能 | 第131-140页 |
4.1.1 可能影响群体诉讼功能实现的负效益因素 | 第131-134页 |
4.1.2 群体诉讼的收益—群体诉讼的功能实现 | 第134-140页 |
4.2 群体诉讼中的共同利益问题 | 第140-147页 |
4.2.1 关于群体诉讼之共同利益问题的几种学说 | 第141-144页 |
4.2.2 关于群体诉讼之共同利益问题的模式 | 第144-147页 |
4.3 当事人适格问题 | 第147-153页 |
4.3.1 当事人适格的基础理论 | 第147-148页 |
4.3.2 当事人适格与群体诉讼 | 第148-153页 |
4.4 群体诉讼的费用负担问题 | 第153-172页 |
4.4.1 群体诉讼的非选择性费用——以法院收费为中心 | 第153-164页 |
4.4.2 群体诉讼的选择性费用——律师费 | 第164-172页 |
5. 对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革新 | 第172-204页 |
5.1 代表人诉讼的界定 | 第172-181页 |
5.1.1 代表人诉讼的概念、特征、分类 | 第172-174页 |
5.1.2 我国代表人诉讼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74-176页 |
5.1.3 我国代表人诉讼与其他群体诉讼模式的比较 | 第176-181页 |
5.2 对我国代表人诉讼适用现状的考察 | 第181-188页 |
5.2.1 立法规定方面 | 第182-184页 |
5.2.2 司法实践方面 | 第184-188页 |
5.3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体系建构 | 第188-204页 |
5.3.1 关于提起代表人诉讼的条件 | 第188-189页 |
5.3.2 人民法院对于代表人诉讼案件的管辖 | 第189-190页 |
5.3.3 关于诉讼费用的问题 | 第190页 |
5.3.4 人民法院对代表人诉讼的干预 | 第190-192页 |
5.3.5 举证责任问题 | 第192-193页 |
5.3.6 判决效力的扩张问题 | 第193-195页 |
5.3.7 代表人诉讼胜诉后,判决的执行 | 第195-196页 |
5.3.8 胜诉财产在众多当事人间分配的问题 | 第196-198页 |
5.3.9 对一审判决的上诉问题与申请再审问题 | 第198-200页 |
5.3.10 被代表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 第200-201页 |
5.3.11 关于设立团体诉讼制度的构想 | 第201-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12-213页 |
声明 | 第213-214页 |
后记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