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5-4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介入治疗的概述 | 第15页 |
·介入治疗装置的研究 | 第15-19页 |
·药物涂层支架 | 第16-17页 |
·介入治疗装置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生物惰性表面 | 第18-19页 |
·生物活性表面 | 第19页 |
·层状自组装在生物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7页 |
·自组装—生命体的启示 | 第19-20页 |
·自组装多层膜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交替沉积技术 | 第21-27页 |
·基底表面电荷处理 | 第21-23页 |
·静电自组装的机理 | 第23-24页 |
·多层膜的结构 | 第24页 |
·多层膜组装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多层膜吸附动力学 | 第25-26页 |
·多层膜表征 | 第26-27页 |
·静电自组装在生物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 第27-35页 |
·层-层自组装的生物惰性表面设计 | 第28-29页 |
·负载生物活性物质的层层自组装表面设计 | 第29-34页 |
·天然多糖层层自组装表面设计 | 第29-30页 |
·细胞外基质分子的层层自组装表面设计 | 第30-31页 |
·活性蛋白质的层层自组装设计 | 第31-33页 |
·其他生物活性分子的层层自组装设计 | 第33-34页 |
·层-层自组装的抗菌涂层设计 | 第34页 |
·层-层自组装的药物缓释涂层设计 | 第34-35页 |
2.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与实验方案设计 | 第35-39页 |
REFERENCES | 第39-48页 |
第二部分 层层组装与血液相容性 | 第48-91页 |
第一章 静电自组装和抗凝血生物分子表面固定研究 | 第49-73页 |
第一节 具有生物惰性的白蛋白与聚阳离子的静电自组装 | 第49-61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4页 |
·试剂 | 第50页 |
·多层膜的制备 | 第50-51页 |
·多层膜表征 | 第51-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放射标记法跟踪PEI/BSA层层组装过程 | 第54页 |
·电化学表征层层组装过程 | 第54-56页 |
·316L不锈钢片上多层膜拓扑形貌研究 | 第56-58页 |
·多层膜稳定性研究 | 第58-59页 |
·体外评价血液相容性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抗凝血剂肝素与聚阳离子的静电自组装 | 第61-72页 |
·引言 | 第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试剂 | 第61-62页 |
·多层膜的制备 | 第62页 |
·多层膜的表征 | 第62-63页 |
·体外静态评价多层膜改性316L不锈钢血液相容性 | 第63页 |
·复钙化凝血时间(PR7)的测定 | 第63页 |
·体外血小板粘附测试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接触角表征第一层PEI吸附随时间变化 | 第63-64页 |
·接触角跟踪层层组装PEI和肝素过程 | 第64-65页 |
·电化学表征层层组装过程 | 第65-66页 |
·反射红外吸收光谱研究多层膜 | 第66-67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多层膜 | 第67-68页 |
·316L不锈钢上沉积的PEI/heparin多层膜稳定性研究 | 第68-70页 |
·体外评价血液相容性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二章 生物分子静电自组装与协同效应研究 | 第73-89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78页 |
·试剂 | 第74页 |
·聚氯乙烯膜基材制备 | 第74页 |
·壳聚糖的纯化 | 第74页 |
·多层膜的制备 | 第74-75页 |
·基材的处理 | 第74-75页 |
·溶液配置 | 第75页 |
·多层膜的组装 | 第75页 |
·多层膜的表征 | 第75-76页 |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 第75-76页 |
·接触角表征多层膜表面性能 | 第76页 |
·染料吸附 | 第76页 |
·体外评价多层膜抗凝血性 | 第76-77页 |
·发复钙化凝血时间(PRT)的测定 | 第76-77页 |
·体外血小板粘附测试 | 第77页 |
·体外抗菌实验 | 第77-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跟踪组装过程 | 第78-79页 |
·环境pH值对多层膜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环境pH值对多层膜染料吸附的影响 | 第80-81页 |
·肝素/壳聚糖多层膜pH值依赖性现象的探讨 | 第81-85页 |
·体外评价多层膜血液相容性 | 第85-87页 |
·体外评价多层膜抗菌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REFERENCES | 第89-91页 |
第三部分 层层组装与药物缓释 | 第91-119页 |
第三章 壳聚糖去质子化效应与药物控释涂层 | 第93-105页 |
·引言 | 第93页 |
·实验部分 | 第93-95页 |
·试剂 | 第93页 |
·PBS缓冲溶液配置 | 第93-94页 |
·多层膜的制备 | 第94页 |
·基材处理 | 第94页 |
·多层膜组装 | 第94页 |
·多层膜表征 | 第94页 |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第94页 |
·表面性能研究 | 第94页 |
·模型药物装载 | 第94-95页 |
·模型药物释放研究 | 第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4页 |
·紫外—可见光光谱跟踪层层组装PSS/Chitosan过程 | 第95-96页 |
·PSS/Chitosan多层膜表面性能研究 | 第96-97页 |
·PSS/chitosan多层膜模型药物装载动力学研究 | 第97-98页 |
·多层膜模型药物装离子强度依赖性 | 第98-99页 |
·模型药物亚甲基蓝释放研究 | 第99-104页 |
·最外层聚电解质对亚甲基蓝释放的影响 | 第99-100页 |
·缓冲溶液对亚甲基蓝释放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装载pH值对亚甲基蓝释放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装载溶液离子强度对亚甲基蓝释放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指数增长与药物控释涂层 | 第105-117页 |
·引言 | 第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试剂 | 第105-106页 |
·多层膜的制备 | 第106页 |
·基材处理 | 第106页 |
·海藻酸钠的纯化 | 第106页 |
·多层膜组装 | 第106页 |
·QCM分析多层膜 | 第106页 |
·两种不同增长方式的多层膜装载药物差异 | 第106-107页 |
·装载离子强度对多层膜装载模型药物装载的影响 | 第107页 |
·多层膜模型药物释放 | 第107-108页 |
·不同介质对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07页 |
·不同离子强度对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07页 |
·CaCl_2交联对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热交联对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0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6页 |
·QCM跟踪层层组装过程 | 第108-109页 |
·PEI/alginate和PEI/PAA装载模型药物比较 | 第109-110页 |
·离子强度对多层膜装载模型药物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释放介质对PEI/alginate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模型药物装载离子强度对多层膜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CaCl2交联对PEI/alginate多层膜释放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热交联对PEI/alginate多层膜释放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REFERENCES | 第117-119页 |
第四部分 全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9-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