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发病与体质关系的文献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体质与痹证发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1 体质与中医痹证发病的现代研究 | 第10-12页 |
| ·中医痹证的概念 | 第10页 |
| ·体质与痹证发病的研究 | 第10-12页 |
| ·营卫失调与痹证发病 | 第10页 |
| ·脾胃与痹证发病 | 第10-11页 |
| ·肝肾与痹证发病 | 第11页 |
| ·气血亏虚与痹证发病 | 第11-12页 |
| ·小结 | 第12页 |
| 2 体质与痹证涉及西医疾病及发病的关系 | 第12-13页 |
| ·痹证涉及的西医病种 | 第12页 |
| ·体质与痹证涉及的西医疾病发病的关系 | 第12-13页 |
| ·体质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关系 | 第12-13页 |
| ·体质与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研究 | 第13页 |
| ·体质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 | 第13页 |
| ·体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 | 第13页 |
| 3 小结 | 第13-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23页 |
| 1 《内经》体质与痹证发病的文献研究 | 第16-17页 |
| ·体质形成因素与痹证发病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先天因素 | 第16页 |
| ·环境因素 | 第16页 |
| ·饮食、生活起居因素 | 第16页 |
| ·疾病和药物因素 | 第16页 |
| ·情志因素 | 第16-17页 |
| ·体质与痹证发病及发病倾向性 | 第17页 |
| ·体质与痹证发病研究 | 第17页 |
| ·体质与痹证的发病倾向研究 | 第17页 |
| ·小结 | 第17页 |
| 2 汉晋隋唐宋医家体质与痹证发病的认识 | 第17-19页 |
| ·体质形成因素与痹证发病的关系 | 第17-18页 |
| ·饮食因素 | 第17-18页 |
| ·生活起居因素 | 第18页 |
| ·情志因素 | 第18页 |
| ·体质与痹证发病研究 | 第18-19页 |
| ·气血阴阳虚衰与痹证发病 | 第18-19页 |
| ·脏腑功能失调与痹证发病 | 第19页 |
| ·小结 | 第19页 |
| 3 金元明清医家体质与痹证发病的研究 | 第19-23页 |
| ·体质形成因素与痹证发病的关系 | 第19-20页 |
| ·饮食因素 | 第19-20页 |
| ·生活起居、环境因素 | 第20页 |
| ·情志因素 | 第20页 |
| ·疾病和药物因素 | 第20页 |
| ·体质与痹证发病研究 | 第20-22页 |
| ·气虚与痹证发病 | 第20-21页 |
| ·阴血虚与痹证发病 | 第21页 |
| ·阴阳偏盛与痹证发病 | 第21-22页 |
| ·风、寒、湿、痰、火、瘀血与痹证发病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部分 痹证医案研究 | 第23-42页 |
| 1 风痹 | 第23-26页 |
| ·风痹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 ·风痹发病的性别和年龄分析 | 第25页 |
| ·风痹发病的偏颇体质与病邪性质分析 | 第25-26页 |
| 2 痛痹 | 第26-29页 |
| ·痛痹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 ·痛痹发病的性别分析 | 第27页 |
| ·痛痹发病的偏颇体质与病邪性质分析 | 第27-29页 |
| 3 湿痹 | 第29-31页 |
| ·湿痹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 ·湿痹发病的偏颇体质与病邪性质分析 | 第30-31页 |
| 4 脏腑痹 | 第31-34页 |
| ·脏腑痹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 ·脏腑痹发病的性别和年龄分析 | 第32-33页 |
| ·脏腑痹发病的偏颇体质与病邪性质分析 | 第33-34页 |
| 5 其他痹证 | 第34-38页 |
| ·其他痹证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 ·其他痹证性别和年龄分析 | 第36-37页 |
| ·其他痹证发病偏颇体质与病邪性质分析 | 第37-38页 |
| 6 痹证总体分析 | 第38-41页 |
| ·痹证发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 ·痹证发病性别和年龄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痹证发病的偏颇体质与病邪性质分析 | 第40-41页 |
| 7 小结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