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论治郁证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张介宾学术思想的现代研究概述 | 第11-32页 |
| 1 生平介绍 | 第11页 |
| 2 学术思想的研究 | 第11-25页 |
| ·张介宾哲学思想研究 | 第11-14页 |
| ·张介宾医学思想研究 | 第14-17页 |
| ·张介宾临床学术思想的研究 | 第17-23页 |
| ·张介宾针灸经络学术思想的研究 | 第23页 |
| ·张介宾养生长寿思想的研究 | 第23-24页 |
| ·张介宾治法方药的研究 | 第24-25页 |
| 3 小结 | 第25-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 郁证现代研究概述 | 第32-46页 |
| 1 郁证概述 | 第33-36页 |
| ·“郁证”与“郁病” | 第33-35页 |
| ·郁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第35-36页 |
| 2 郁证的治疗 | 第36-42页 |
| ·郁证的辨证论治 | 第36-37页 |
| ·治法方药 | 第37-40页 |
| ·其他疗法 | 第40-42页 |
| 3 小结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前言 | 第46-48页 |
| 第一部分 郁证概述 | 第48-59页 |
| ·“郁”的本义探讨 | 第48页 |
| ·中医中“郁”的含义溯源 | 第48-50页 |
| ·郁证发展溯源 | 第50-59页 |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50-51页 |
| ·隋唐时期 | 第51-52页 |
| ·宋金元时期 | 第52-55页 |
| ·明代 | 第55-59页 |
| 第二部分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历史背景 | 第59-71页 |
| ·张介宾的生平 | 第59-61页 |
| ·张介宾的著作 | 第61-63页 |
| ·张介宾论治郁证历史背景 | 第63-71页 |
| ·明朝历史发展概述 | 第63-67页 |
| ·明代历史发展特点对医学的影响 | 第67-71页 |
| 第三部分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特点及思想渊源 | 第71-90页 |
| ·张介宾对郁证的认识 | 第71-76页 |
| ·扩展郁之定义,分离情志之郁 | 第71-72页 |
| ·对情志之郁的认识 | 第72-76页 |
| ·郁脉不独为结促 | 第76页 |
| ·张介宾治疗郁证的特点 | 第76-80页 |
| ·阐发“五郁之治” | 第77-78页 |
| ·从虚论治郁证 | 第78-79页 |
| ·重视心理疗法 | 第79-80页 |
| ·张介宾对朱丹溪郁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80-85页 |
| ·丹溪“六郁”学说 | 第80-81页 |
| ·张介宾对朱丹溪郁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81-82页 |
| ·郁证脉诊的不同 | 第82页 |
| ·张介宾对论治“六郁”用药的发展 | 第82-83页 |
| ·越鞠丸、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 | 第83-85页 |
|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理论渊源 | 第85-90页 |
| ·《内经》思想对张介宾郁证理论的影响 | 第85-87页 |
| ·各医家对张介宾郁证理论的影响 | 第87-88页 |
| ·理学阴阳观对张介宾郁证理论的影响 | 第88-90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90-95页 |
| 1. 郁证的概述 | 第90-91页 |
| 2.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历史背景 | 第91-92页 |
| 3. 张介宾论治郁证的特点及思想渊源 | 第92-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