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番茄(西红柿)论文

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1与LeETR2的功能特性及其组织、器官特异性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9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9-11页
符号与缩写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1页
 1.1 项目来源与目的意义第12页
 1.2 乙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第12-17页
  1.2.1 乙烯调节休眠和种子萌发第12-13页
  1.2.2 乙烯诱导三重反应并调控根、茎和枝叶的生长第13-14页
  1.2.3 增加雌花率第14页
  1.2.4 促进器官衰老与脱落第14-16页
  1.2.5 促进果实成熟第16页
  1.2.6 调控胁迫反应第16-17页
 1.3 乙烯生物合成的调控第17-19页
  1.3.1 ACC合成酶第17-19页
  1.3.2 ACC氧化酶第19页
  1.3.3 乙烯合成的反馈调控第19页
 1.4 拟南芥乙烯信号转导研究进展第19-24页
  1.4.1 乙烯信号转导线性模型第19-20页
  1.4.2 乙烯受体结构第20-21页
  1.4.3 乙烯受体对乙烯反应的负调控第21-22页
  1.4.4 乙烯受体与CTR1共同实现负调控第22-23页
  1.4.5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正调控第23-24页
 1.5 乙烯与其它植物激素的相互关系第24-25页
  1.5.1 乙烯与脱落酸和生长素的关系第24-25页
  1.5.2 乙烯与其它植物激素的关系第25页
 1.6 番茄果实成熟突变体和乙烯信号转导研究进展第25-28页
  1.6.1 番茄果实成熟变体第26-27页
  1.6.2 番茄乙烯信号转导第27-28页
 1.7 反义RNA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第28-30页
  1.7.1 反义RNA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作用原理第28-29页
  1.7.2 反义RNA在植物上的应用第29-30页
 1.8 本项研究工作基础与目标第30-31页
第二章 反义LeETR1和LeETR2基因株系的鉴定第31-35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2.2.1 标记基因NPT Ⅱ PCR鉴定第31-32页
  2.2.2 标记基因NPT Ⅱ的Southern blot分析第32页
  2.2.3 反义序列的PCR鉴定第32页
  2.2.4 β-葡萄糖苷酸酶(GUS)活性鉴定第32-33页
 2.3 结果第33-34页
  2.3.1 标记基因NPT Ⅱ 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第33页
  2.3.2 转基因株系npt Ⅱ基因Southern blot结果第33页
  2.3.3 反义序列的PCR扩增结果第33-34页
  2.3.4 GUS活性鉴定结果第34页
 2.4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乙烯受体LeETR1和LeETR2与番茄植侏生长发育的关系第35-42页
 3.1 前言第3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2.1 三重反应试验第35页
  3.2.2 成长植株形态特征调查第35-3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3.3.1 反义转基因株系遮光幼苗上胚轴缩短增粗第36-37页
  3.3.2 乙烯受体基因反义表达对株高和主茎的影响第37-38页
  3.3.3 叶柄上位生长特性第38页
  3.3.4 侧枝发育情况第38-39页
  3.3.5 开花和花序发育特征第39页
  3.3.6 开花期和座果率的变化第39-40页
 3.4 讨论第40-42页
第四章 乙烯受体LeETR1和LeETR2与衰老和脱落的关系第42-47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4.2.1 叶柄外植体脱落试验处理方法第42页
  4.2.2 花梗外植体脱落试验处理方法第42页
  4.2.3 花外植体衰老试验处理方法第42-43页
  4.2.4 乙烯和1-MCP处理方法第43页
 4.3 结果第43-45页
  4.3.1 叶柄和花梗外植体脱落第43-44页
  4.3.2 花朵衰老特征第44-45页
 4.4 讨论第45-47页
第五章 乙烯受体LeETR1和LeETR2与果实成熟的关系第47-56页
 5.1 前言第4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5.2.1 果实呼吸强度测定第47-48页
  5.2.2 果实色泽测定方法第48页
  5.2.3 色素含量测定方法第48页
  5.2.4 果实硬度测定方法第48页
  5.2.5 果胶酶和果胶酯酶活性测定方法第48-49页
 5.3 结果第49-55页
  5.3.1 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第49-50页
  5.3.2 果实成熟过程色泽变化第50-54页
  5.3.3 果实成熟过程质地变化第54-55页
 5.4 讨论第55-56页
第六章 LeETR1和LeETR2反义转基因番茄乙烯合成特性第56-62页
 6.1 前言第56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6.2.1 乙烯测定方法第56-57页
  6.2.2 花、叶乙烯释放量测定第57页
  6.2.3 果实成熟过程乙烯释放量测定第57页
  6.2.4 果实伤害乙烯测定第57页
  6.2.5 ACC含量和ACO活性测定方法第57页
 6.3 结果第57-60页
  6.3.1 花、叶乙烯产量第57-58页
  6.3.2 果实成熟过程乙烯释放量第58-59页
  6.3.4 伤害果实乙烯释放量第59页
  6.3.5 果实成熟过程ACC含量和ACO活性的变化第59-60页
 6.4 讨论第60-62页
第七章 LeETR1和LeETR2反义转基因番茄的乙烯受体基因家族表达特性第62-70页
 7.1 前言第62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7.2.1 植物材料第62-63页
  7.2.2 RNA提取第63页
  7.2.3 探针合成的模板制备第63页
  7.2.4 探针合成与纯化第63-64页
  7.2.5 核酸酶保护分析操作第64页
 7.3 结果第64-68页
  7.3.1 RNA探针合成结果第65-66页
  7.3.2 LeETR1-LeETR5 mRNA表达丰度的RPA结果第66-68页
 7.4 讨论第68-70页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第70-79页
 8.1 实验结果总结第70-71页
 8.2 乙烯受体表达与乙烯合成和乙烯反应的关系第71-72页
 8.3 乙烯受体家族成员结构差异与功能特性第72-74页
 8.4 乙烯受体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时空差异与功能特异性第74-77页
 8.5 问题与新的研究方向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3页
致谢第93-94页
作者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樊篱中的思考与探索——丁玲女性思想研究
下一篇:移动机器人的避障导航与移动机械手的容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