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本文所采用的符号说明 | 第10-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 土壤中的铝 | 第16-17页 |
1.1 铝的基本性质及存在形态 | 第16页 |
1.2 铝的流失途径 | 第16页 |
1.3 铝毒与酸雨、土壤酸化的关系 | 第16-17页 |
2 植物对铝胁迫的反应 | 第17-19页 |
2.1 植物对铝的吸收 | 第17页 |
2.2 铝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赋存形态 | 第17-18页 |
2.3 铝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活性 | 第18页 |
2.4 植物铝毒害症状 | 第18-19页 |
3 植物铝毒害机制 | 第19-22页 |
3.1 铝抑制 DNA的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 | 第19-20页 |
3.2 影响酶的活性,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 第20页 |
3.3 影响植物细胞伸长 | 第20页 |
3.4 影响了植物矿质营养的吸收与代谢 | 第20-21页 |
3.5 影响植物体内激素平衡 | 第21-22页 |
4 植物耐铝毒的机制 | 第22-25页 |
4.1 外部耐性机制 | 第22-23页 |
4.1.1 细胞壁的固定作用 | 第22页 |
4.1.2 质膜对铝的选择透过性 | 第22页 |
4.1.3 根际诱导产生pH屏障 | 第22-23页 |
4.1.4 根系分泌物的螯合作用 | 第23页 |
4.1.5 铝的跨膜外流 | 第23页 |
4.2 内部耐性机制 | 第23-24页 |
4.2.1 细胞溶质的螯合作用 | 第23-24页 |
4.2.2 细胞液泡的分离隔化作用 | 第24页 |
4.2.3 形成铝结合蛋白,诱导产生抗铝酶系 | 第24页 |
4.3 遗传机理 | 第24-25页 |
5 研究展望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绪论 | 第26-30页 |
1 立题背景(含研究概况、目的、应用前景及意义) | 第26-27页 |
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页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0-90页 |
一、大豆耐铝毒基因型的筛选及其筛选指标研究 | 第30-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1.1.2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1.1.3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30页 |
1.1.4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1.2.1 铝胁迫下18个大豆基因型的农艺性状 | 第31-32页 |
1.2.2 铝胁迫下18个大豆基因型的主根伸长率和株高生长率 | 第32-33页 |
1.2.3 铝胁迫下18个大豆基因型的相对根系活力 | 第33页 |
1.2.4 铝胁迫下18个大豆基因型根的相对电导率 | 第33-34页 |
1.2.5 铝胁迫下18个大豆基因型的相对脯氨酸含量 | 第34页 |
1.2.6 大豆耐铝毒基因型的判定 | 第34-35页 |
1.3 讨论与结论 | 第35-37页 |
二、铝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 | 第37-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2.1.3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3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2.2.1 铝浸种对大豆种子渗透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2 铝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第38页 |
2.2.3 铝对大豆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4 铝对大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5 铝对大豆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2.2.6 铝对大豆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41-43页 |
三、铝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 | 第43-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3.2.1 铝对大豆盆栽土壤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数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 铝对盆栽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生理群数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铝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45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5-47页 |
四、铝对大豆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7-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4.2.1 铝对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铝对大豆根系膜脂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3 铝对大豆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4.2.4 铝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5 铝对大豆根系酶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50页 |
4.2.6 铝对大豆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51-53页 |
五、铝对大豆农艺学性状的影响 | 第53-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5.1.3 取样 | 第53页 |
5.1.4 测定方法 | 第5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5.2.1 铝对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53-55页 |
5.2.2 铝对大豆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第55页 |
5.2.3 铝对大豆叶面积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4 铝对大豆叶比重的影响 | 第56页 |
5.2.5 铝对收获大豆各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57-59页 |
六、铝对大豆根、叶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59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6.1.3 测定方法 | 第5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6.2.1 铝对大豆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59-60页 |
6.2.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60页 |
6.2.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60-61页 |
6.2.3.1 叶片超微结构 | 第60页 |
6.2.3.2 根尖超微结构 | 第60-61页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61-63页 |
七、铝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3-7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7.1.1 供试材料 | 第63页 |
7.1.2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7.1.3 测定方法 | 第63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7.2.1 铝对大豆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 第63-64页 |
7.2.2 铝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4页 |
7.2.3 铝对大豆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7.2.4 铝对大豆叶片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66页 |
7.2.5 铝对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7.3 讨论与结论 | 第67-70页 |
八、铝对大豆膜脂过氧化水平和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70-78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70页 |
8.1.1 供试材料 | 第70页 |
8.1.2 试验设计 | 第70页 |
8.1.3 取样 | 第70页 |
8.1.4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8.2.1 铝对大豆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8.2.2 铝对大豆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8.2.3 铝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8.2.4 铝对大豆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8.2.5 铝对大豆体内酶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73-75页 |
8.2.6 铝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75页 |
8.3 讨论与结论 | 第75-78页 |
九、铝对大豆叶片同工酶特性的影响 | 第78-85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9.1.1 供试材料 | 第78页 |
9.1.2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9.1.3 酶液提取 | 第78页 |
9.1.4 同工酶分析 | 第78-79页 |
9.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9.2.1 铝对大豆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影响 | 第79-80页 |
9.2.2 铝对大豆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80-81页 |
9.2.3 铝对大豆酷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81-82页 |
9.2.4 铝对大豆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82-83页 |
9.3 讨论与结论 | 第83-85页 |
十、铝对大豆蛋白质表达研究初探 | 第85-90页 |
10.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10.1.1 供试材料 | 第85页 |
10.1.2 试验设计 | 第85页 |
10.1.3 分析方法 | 第85-86页 |
10.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7页 |
10.2.1 蛋白质单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86-87页 |
10.2.2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87页 |
10.3 讨论与结论 | 第87-90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附录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