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8-12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对乡土景观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8页 |
·对吐鲁番地区传统人文与自然乡土景观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8-9页 |
·国内外对吐鲁番地区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对新疆自治区其他地区乡土景观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对吐鲁番地区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2-19页 |
·对新疆地区主要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的认知与解读 | 第12-14页 |
·乡土景观的定义 | 第12-13页 |
·乡土景观的特性 | 第13-14页 |
·对传统人文与自然乡土景观的理解 | 第14-15页 |
·对人文景观的理解 | 第14页 |
·对传统人文乡土景观的理解 | 第14-15页 |
·对自然乡土景观的理解 | 第15页 |
·研究地域范围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概况 | 第16-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气候特征 | 第17-18页 |
·人口构成情况 | 第18-19页 |
3 传统人文乡土景观要素 | 第19-37页 |
·人文乡土景观要素之传统生土建筑 | 第19-30页 |
·传统民居 | 第21-26页 |
·建筑形制 | 第21页 |
·院落空间划分 | 第21-24页 |
·建筑特色空间 | 第24-25页 |
·与当地气候相吻合的民居建筑特点 | 第25-26页 |
·葡萄晾房 | 第26-28页 |
·形式特点 | 第26-27页 |
·与周边环境环境关系 | 第27-28页 |
·生土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传统民居中特色空间的传承 | 第28-29页 |
·花孔墙、葡萄晾房的体现 | 第29页 |
·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与建筑色彩的演变 | 第29页 |
·周边景观小品对传统生土建筑元素的应用 | 第29-30页 |
·人文乡土景观要素之生土工程——坎儿井 | 第30-32页 |
·坎儿井的构成 | 第30-31页 |
·坎儿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人文乡土景观要素之生活用具及生产用具 | 第32-37页 |
·生活用具 | 第32-35页 |
·生产用具、交通工具 | 第35-36页 |
·生活、生产用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4 自然乡土景观要素 | 第37-53页 |
·自然乡土景观要素之维吾尔族对植物的特殊利用 | 第37-39页 |
·与生活习俗有关的植物 | 第37-38页 |
·药用植物 | 第38-39页 |
·自然乡土景观要素之乔、灌、草 | 第39-44页 |
·乔木 | 第39-42页 |
·灌木 | 第42-44页 |
·草本地被 | 第44页 |
·自然乡土景观要素之果树 | 第44-46页 |
·自然乡土景观要素之沙生植物 | 第46-51页 |
·典型沙生植物景观 | 第46-48页 |
·沙生植物景观特点总结 | 第48-50页 |
·沙生植物形态特点 | 第48-49页 |
·沙生植物色彩特点 | 第49-50页 |
·沙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概况 | 第50页 |
·植物群落分析 | 第50-51页 |
·自然乡土景观要素之农田景观 | 第51-53页 |
·整体景观与农业种植类型 | 第51-52页 |
·农田景观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5 案例分析——鄯善新楼兰街区设计 | 第53-55页 |
·项目概况 | 第53页 |
·住宅院落 | 第53页 |
·居住建筑设计 | 第53-54页 |
·构筑设计 | 第54页 |
·植物应用 | 第54-55页 |
6 设计实践——吐鲁番沙漠植物园荒漠植物收集区改造设计 | 第55-60页 |
·现状分析 | 第55页 |
·改造目的 | 第55-56页 |
·具体改造内容 | 第56-60页 |
·植物 | 第56页 |
·道路 | 第56页 |
·建筑 | 第56-57页 |
·小品 | 第57-58页 |
·游览方式 | 第58-60页 |
7 结语 | 第60-63页 |
·对当地乡土景观元素的态度 | 第61-62页 |
·学习与传承 | 第61页 |
·保护与发展 | 第61-62页 |
·乡土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第62-63页 |
·形式语言的提取 | 第62页 |
·功能要求的演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简介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