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遥感技术论文--遥感技术的应用论文

基于MODIS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与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第12-29页
 第一节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介绍第12-16页
 第二节 综述:遥感在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第16-26页
   ·引言第16页
   ·传统NPP研究方法第16-17页
   ·遥感在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第17-23页
     ·植被的遥感分类第17-18页
     ·陆表参数遥感提取及反演第18-20页
     ·基于遥感的NPP模型第20-23页
   ·我国的NPP估算研究第23-25页
     ·非遥感估算研究第23-24页
     ·遥感估算研究第24-25页
   ·NPP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25-26页
     ·参数反演与NPP遥感模型第25页
     ·全球动态植被模型(DGVM)第25-26页
     ·模型的不确定性及验证第26页
 第三节 选题依据第26-27页
   ·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意义第26页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优势第26-27页
   ·光能利用率模型第27页
 第四节 技术路线、方法及论文结构第27-29页
   ·技术路线第27-28页
   ·论文结构第28-29页
第二章 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构建第29-57页
 第一节 模型架构第29-34页
   ·光能利用率模型第29-31页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第31页
   ·光能转化率第31-32页
   ·陆表蒸散第32页
   ·模型的几点讨论第32-34页
 第二节 辐射子模型第34-38页
   ·太阳辐射第34-35页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第35-36页
   ·陆表太阳辐射第36-37页
   ·净短波辐射第37页
   ·净长波辐射第37页
   ·净辐射第37-38页
 第三节 蒸散子模型第38-41页
   ·Penman-Monteith方程第38页
   ·陆表净辐射和地表热通量第38-39页
   ·蒸发潜热第39页
   ·干湿表常数第39页
   ·饱和水汽压曲线斜率第39-40页
   ·平均饱和水汽压第40页
   ·实际水汽压第40页
   ·风速第40-41页
 第四节 土壤水分平衡子模型第41-43页
   ·土壤含水量第41页
   ·降水与冰雪融化第41页
   ·土壤水势ψ和相对干燥率RDR第41-42页
   ·田间持水量和萎蔫含水量第42页
   ·估计蒸散量第42-43页
 第五节 模型参数获取第43-52页
   ·中国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第43页
   ·中国区域气温数据的数字高程修正第43-45页
   ·中国土壤质地数据的数字化获取第45-47页
   ·中国陆表反照率的遥感获取第47-49页
   ·中国陆表光合有效辐射计算第49-51页
   ·中国陆表估计蒸散计算第51页
   ·光能转化率计算第51-52页
 第六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52-55页
   ·遥感数据第52-53页
   ·基础空间地理数据第53页
   ·气象数据第53-55页
 第七节 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结果第57-104页
 第一节 中国植被覆盖的遥感分类第57-63页
   ·植被覆盖的遥感分类第57-58页
   ·数据与方法第58页
   ·中国植被覆盖遥感分类结果第58-60页
   ·若干分类结果的比较第60-63页
 第二节 中国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第63-69页
   ·光合有效辐射第63页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第63-64页
   ·中国APAR的总体分布第64-66页
   ·中国主要植被的APAR第66-67页
   ·中国主要植被APAR的方差分析、DUNCAN比较及均值排序第67-69页
 第三节 中国植被的光能转化率第69-76页
   ·光能转化率ε第69-70页
   ·中国植被ε的总体分布第70-73页
   ·中国主要植被的ε第73页
   ·中国主要植被ε的方差分析、DUNCAN比较及均值排序第73-76页
 第四节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第76-89页
   ·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第76页
   ·中国NPP的总体分布第76-79页
   ·中国主要植被的NPP第79-82页
   ·中国主要植被年NPP总量的比例分配第82-84页
   ·中国主要植被的NPP的方差分析、DUNCAN比较及均值排序第84-89页
 第五节 中国植被的光能利用率第89-95页
   ·陆地植被的光能利用率LUE第89-90页
   ·中国主要植被的LUE第90-92页
   ·中国主要植被LUE的方差分析、DUNCAN比较及均值排序第92-95页
 第六节 中国各省NPP、APAR、ε、LUE、FPAR、NDVI和EET第95-100页
   ·中国各省NPP、APAR、ε、LUE、FPAR、NDVI和EET的总体分布第95页
   ·两个规律第95-100页
 第七节 小结第100-104页
   ·中国植被覆盖的遥感分类第100-101页
   ·中国APAR的分布第101页
   ·中国光能转化率的分布第101-102页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第102页
   ·中国光能利用率的分布第102-103页
   ·中国各省的NPP、APAR、ε、LUE、FPAR、NDVI和EET第103-104页
第四章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结果的比较与验证第104-119页
 第一节 与MODIS/NPP产品结果的比较第104-114页
   ·NPP频度分布比较第105页
   ·NPP空间分布比较第105-108页
   ·各植被类型NPP比较第108页
   ·各植被类型NPP方差分析比较第108页
   ·各植被类型NPP的DUNCAN分析及均值排序比较第108-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第二节 与同类研究结果比较第114-118页
   ·中国17组NPP研究结果比较第114-117页
   ·中国9种主要植被类型的14组NPP研究结果比较第117-118页
 第三节 估算结果不确定性的来源第118-119页
第五章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相变化第119-140页
 第一节 中国陆地NPP的季相变化第119-129页
   ·中国陆地NPP的季相变化第119-121页
   ·中国森林NPP的季相变化第121-129页
   ·中国草地、灌木和农田NPP的季相变化第129页
   ·中国荒漠NPP的季相变化第129页
 第二节 中国陆地APAR的季相变化第129-132页
   ·中国陆地APAR的季相变化第129页
   ·中国森林APAR的季相变化第129-131页
   ·中国草地、灌木和农田APAR的季相变化第131页
   ·中国荒漠APAR的季相变化第131-132页
 第三节 中国植被ε的季相变化第132-139页
   ·中国植被ε的季相变化第132页
   ·中国森林ε的季相变化第132页
   ·中国草地、灌木和农田ε的季相变化第132-139页
 第四节 小结第139-140页
第六章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地理空间格局第140-152页
 第一节 不同纬度的剖线特征第140-144页
   ·热量的纬向分布第140页
   ·不同纬度剖线NPP、APAR、ε等的分布第140-143页
   ·不同纬度剖线NPP、APAR、ε等的方差分析第143-144页
 第二节 不同经度的剖线特征第144-148页
   ·水分的经向分布第144-145页
   ·不同经度剖线NPP、APAR、ε等的分布第145-147页
   ·不同经度剖线NPP、APAR、ε等的方差分析第147-148页
 第三节 NPP与其它参数的关系第148-151页
   ·120°E剖面第148-149页
   ·120°E剖线NPP、APAR和ε的分布第149-151页
 第四节 小结第151-152页
   ·APAR、ε、NPP的纬度剖线分布特征第151页
   ·APAR、ε、NPP的经度剖线分布第151页
   ·APAR、ε、NPP与其它因子的关系第151-15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2-154页
 1 结论第152-153页
 2 问题和展望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2页
发表论文第162-164页
研究经历第164-165页
个人简历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刑事诉讼中的口供
下一篇:重庆九龙坡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