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拉康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 第10-24页 |
一、 拉康的学术历程 | 第10-12页 |
二、 拉康与弗洛伊德 | 第12-16页 |
三、 拉康与黑格尔 | 第16-19页 |
四、 拉康与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 | 第19-24页 |
第二章 镜像阶段论和俄狄浦斯情结 | 第24-37页 |
一、 镜像阶段论 | 第24-28页 |
二、 俄狄浦斯情结问题 | 第28-31页 |
三、 自我和他者 | 第31-37页 |
第三章 无意识与语言 | 第37-53页 |
一、 无意识理论的演变 | 第37-41页 |
二、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 第41-44页 |
三、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 第44-53页 |
第四章 主体的颠覆与欲望的辩证法 | 第53-65页 |
一、 想象.象征.现实 | 第53-57页 |
二、 需要、需求与欲望 | 第57-60页 |
三、 欲望源于存在的缺失 | 第60-65页 |
第五章 拉康对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影响 | 第65-79页 |
一、 拉康与阿尔都塞、德勒兹 | 第65-70页 |
二、 拉康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 | 第70-74页 |
三、 拉康对女性主义批评、电影理论的影响 | 第74-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注释 | 第81-88页 |
附录一: 拉康年表 | 第88-95页 |
附录二: 有关拉康的英文网站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110-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