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1 引言 | 第14-40页 |
| ·立题依据 | 第14页 |
| ·蓝靛果忍冬的开发利用现状与进展 | 第14-25页 |
| ·各国开发利用的历史回顾 | 第14-17页 |
| ·特殊农艺性状及经济价值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 ·蓝靛果忍冬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5-33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25-27页 |
| ·收集与保存 | 第27-28页 |
| ·起源、分布与演化 | 第28-29页 |
| ·评价与利用 | 第29-30页 |
| ·遗传与育种 | 第30-31页 |
| ·亲缘关系与分类 | 第31-33页 |
| ·RAPD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及进展 | 第33-38页 |
| ·品种鉴定和分类 | 第34页 |
| ·系谱分析 | 第34-35页 |
| ·体细胞杂种、突变体、嵌合体、珠心苗与合子苗鉴定 | 第35页 |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35-36页 |
| ·基因定位 | 第36-37页 |
| ·育种材料早期选择 | 第37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37-3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8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8-39页 |
| ·研究意义 | 第39-40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51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40-45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40-42页 |
| ·孢粉学研究 | 第42页 |
| ·细胞学研究 | 第42-43页 |
| ·生长发育习性研究 | 第43-44页 |
| ·部分果实经济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第44-45页 |
| ·DNA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45-48页 |
| ·DNA的提取 | 第45-47页 |
| ·RAPD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47-48页 |
| ·东北野生蓝靛果忍冬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 第48-49页 |
| ·材料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蓝果亚组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 | 第49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资源分类地位的RAPD研究 | 第49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页 |
| ·本研究的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49-5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 ·主要药品 | 第50-5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78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1-67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51-58页 |
| ·孢粉学研究 | 第58-59页 |
| ·细胞学研究 | 第59-61页 |
| ·生长发育习性研究 | 第61-65页 |
| ·部分果实经济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第65-67页 |
| ·DNA提取方法及RAPD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67-71页 |
| ·DNA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67-68页 |
| ·RAPD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68-71页 |
| ·东北野生蓝靛果忍冬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 第71-75页 |
| ·多态位点比率 | 第72页 |
| ·不同野生种群蓝靛果忍冬的遗传多样性 | 第72-73页 |
| ·野生蓝靛果忍冬种群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 | 第73-75页 |
| ·蓝果亚组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 | 第75-77页 |
| ·遗传多态性 | 第75页 |
| ·遗传相似性 | 第75-76页 |
| ·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 第76-77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资源分类地位的RAPD研究 | 第77-78页 |
| 4 讨论 | 第78-90页 |
| ·蓝靛果忍冬生物学特性为栽培育种工作带来的几点启示 | 第78-79页 |
| ·RAPD标记作为研究蓝靛果忍冬种质资源问题的可行性 | 第79-80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 | 第80-81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80页 |
| ·亲缘关系 | 第80-81页 |
| ·关于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的种类和学名问题 | 第81-85页 |
| ·种类问题 | 第81-84页 |
| ·学名问题 | 第84-85页 |
| ·蓝果亚组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 第85-87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85-86页 |
| ·亲缘关系 | 第86-87页 |
| ·蓝果亚组种质资源的分类、起源、分布与演化 | 第87-90页 |
| ·关于蓝果亚组种质资源的分类问题 | 第87-88页 |
| ·关于蓝果亚组种质资源起源、分布与演化问题的探讨 | 第88-90页 |
| 5 结论 | 第90-92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生物学特性 | 第90页 |
| ·植物学特性 | 第90页 |
| ·生长发育习性 | 第90页 |
| ·利用可能性 | 第90页 |
| ·DNA提取方法及RAPD实验条件 | 第90-91页 |
| ·东北野生蓝靛果忍冬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 第91页 |
| ·蓝果亚组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 | 第91页 |
| ·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资源分类地位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5页 |
| 附录 | 第105-119页 |
| 缩写符号 | 第105-106页 |
| 附表 | 第106-110页 |
| 图版说明 | 第110-112页 |
| 图版 | 第112-11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