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西方艺术史的分水岭?--论阿雷纳礼拜堂壁画与乔托历史形象的形成
| 引言 | 第1-7页 |
| 1 乔托与阿雷纳礼拜堂 | 第7-10页 |
| ·乔托生平及作品 | 第7-8页 |
| ·帕多瓦 | 第8页 |
| ·斯克罗维尼家族与阿雷纳礼拜堂 | 第8-10页 |
| 2 奇峰迭起阿雷纳 | 第10-15页 |
| ·图像体系 | 第10-13页 |
| ·图像体系 | 第10-11页 |
| ·图像体系的特征 | 第11-13页 |
| ·手法:自然主义与原透视 | 第13-15页 |
| 3 乔托--艺术史的分水岭? | 第15-33页 |
| ·图像 | 第15-21页 |
| ·新教团与新图像体系 | 第15-16页 |
| ·赞助人身份与礼拜堂图像体系的意义 | 第16-21页 |
| ·手法 | 第21-27页 |
| ·新教团与新手法 | 第21-23页 |
| ·先行者 | 第23-25页 |
| ·乔托本人的风格发展 | 第25-27页 |
| ·乔托时代的艺术生产 | 第27-30页 |
| ·作坊 | 第27-28页 |
| ·赞助 | 第28-30页 |
| ·乔托时代的精神生活:新教团和人文思想 | 第30-31页 |
| ·乔托的同代人 | 第31-33页 |
| 4 “西方绘画之父”--乔托历史形象的形成 | 第33-39页 |
| ·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进步观 | 第33-34页 |
| ·但丁与博伽丘:神话的源头 | 第34-35页 |
| ·早期作者 | 第35-36页 |
| ·瓦萨里《名人传》 | 第36-37页 |
| ·两度转向和我们的时代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附录 I.参考书目 | 第40-42页 |
| 附录 II.译名表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