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吴江叶氏闺秀诗人群大量涌现的原因 | 第13-24页 |
第一节 时代大气候--吴江叶氏女作家成长的氛围 | 第13-16页 |
一、 明中叶以前的思想控制与女性文学的严冬 | 第13-15页 |
二、 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女性文学的春天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家族小环境--吴江叶氏女性作家成长的土壤 | 第16-24页 |
一、 家族文化环境的熏染 | 第17-22页 |
二、 家族的支持与鼓励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诗词兼备 一门风雅--午梦堂前期闺秀创作研究 | 第24-80页 |
第一节 愁城日坐--沈宜修诗词 | 第24-40页 |
一、 夫妇爱的诸般感受--诗词的情感底色 | 第24-36页 |
<一> 镜中双鬓叹飞蓬--爱的寂寞 | 第25-32页 |
<二> 团扇伤流序--爱的隐忧 | 第32-34页 |
<三> 无限残灯照恨长--爱的形象 | 第34-36页 |
二、 艺术特色--老练之笔与典雅之风 | 第36-40页 |
第二节 愁城为家--叶纨纨诗词 | 第40-51页 |
一、 爱的感受--清心如死 | 第41-45页 |
二、 艺术风格--清丽凄婉 | 第45-51页 |
第三节 黯澹凄然--叶小纨诗词 | 第51-59页 |
一、 诗词内容--伤离哭死贫兼病 | 第51-55页 |
二、 艺术特色--理趣之思与稳健之气 | 第55-59页 |
第四节 游心天外--叶小鸾诗词 | 第59-71页 |
一、 生死之谜与游仙之因 | 第60-66页 |
二、 艺术特色--其哀在心 其艳在骨 | 第66-71页 |
第五节 优雅的吟唱者与朦胧的觉醒者--午梦堂前期女性总体创作特色 | 第71-80页 |
一、 优美雅致的艺术特征 | 第71-73页 |
二、 感伤忧郁的情感特征 | 第73-76页 |
三、 厌世望仙的心理特征 | 第76-80页 |
第三章 后起之秀 风雅相继--午梦堂后期闺秀创作研究 | 第80-90页 |
第一节 清香俊雅--叶小繁诗词 | 第80-83页 |
第二节 凄美清寒--沈宪英诗词 | 第83-86页 |
第三节 幽艳凄伤--颜绣琴诗词 | 第86-88页 |
第四节 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午梦堂后期闺秀诗词之新变 | 第88-90页 |
第四章 百年风雅 绵延不绝--沈树荣与吴雯华诗词创作研究 | 第90-103页 |
第一节 黯淡哀怨--沈树荣诗词 | 第90-93页 |
第二节 清稳雅秀--吴雯华诗歌 | 第93-101页 |
第三节 承前启后之枢纽--沈、吴二人之继承与新变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清浅淡雅--叶璚华诗歌 | 第103-109页 |
结语 | 第109-110页 |
注释 | 第11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学期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4-125页 |
后记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