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1 绪论 | 第1-17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变化 | 第11-12页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土地利用变化理论观念 | 第12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多时空尺度的系列研究 | 第13-14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重点 | 第14页 |
·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 第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 | 第14-15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 | 第15页 |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案例研究与实践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3页 |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自然环境 | 第18-21页 |
·地形地貌环境 | 第18-19页 |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植被状况 | 第20页 |
·土壤类型 | 第20页 |
·矿产资源 | 第20-21页 |
·自然灾害 | 第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3页 |
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3-33页 |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 第23-25页 |
·原始樵采狞猎时代的土地利用 | 第23页 |
·春秋战国前少数民族游牧土地利用 | 第23-24页 |
·秦、汉农业初始利用 | 第24页 |
·明清土地利用由林牧为主向农业利用为主大转变 | 第24-25页 |
·建国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5-27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耕地现状分析 | 第27页 |
·园地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林地现状分析 | 第28页 |
·牧草地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城镇居民工矿用地现状分析 | 第29页 |
·交通用地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水域现状分析 | 第30页 |
·未利用土地现状分析 | 第30页 |
·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 第30-31页 |
·土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 | 第30-31页 |
·丰富的矿产资源 | 第31页 |
·坡地多、平地少,利用差异大 | 第31页 |
·农牧用地比重大,后备资源潜力好 | 第31页 |
·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 第31-33页 |
·沙化面积大,治理改造慢 | 第31-32页 |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 第32页 |
·土地利用率高,但经济效益差 | 第32页 |
·水土流失和土地环境污染严重 | 第32-33页 |
4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33-56页 |
·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 | 第33-38页 |
·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园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牧草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6页 |
·居民工矿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6页 |
·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6-37页 |
·水域面积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38页 |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第38-41页 |
·单一动态度 | 第38-40页 |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40-41页 |
·土地利用程度时空变化 | 第41-43页 |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 | 第43-50页 |
·耕地相对变化 | 第44页 |
·园地相对变化 | 第44-46页 |
·林地相对变化 | 第46页 |
·牧草地相对变化 | 第46-48页 |
·居民工矿地相对变化 | 第48页 |
·交通用地相对变化 | 第48页 |
·水域相对变化 | 第48页 |
·未利用土地相对变化率 | 第48-50页 |
·土地利用转换分析 | 第50-52页 |
·耕地转换分析 | 第50-51页 |
·园地转换分析 | 第51页 |
·林地转换分析 | 第51页 |
·牧草地转换分析 | 第51页 |
·建设用地转换分析 | 第51-52页 |
·水域转换分析 | 第52页 |
·未利用土地转换分析 | 第52页 |
·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响应 | 第52-56页 |
·土地利用与土壤机械组成 | 第53页 |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荒漠化 | 第53-54页 |
·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 | 第54页 |
·土地利用与土地养分 | 第54-56页 |
5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 | 第56-63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 第56-58页 |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58页 |
·陕北长城沿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 第58-59页 |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价值的计算 | 第59-61页 |
·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6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3-69页 |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3-64页 |
·军事因素 | 第63页 |
·民族因素 | 第63页 |
·人口因素 | 第63页 |
·政治因素 | 第63-64页 |
·基于矩阵转换表的驱动力分析 | 第64-65页 |
·驱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65-69页 |
·政策因素 | 第66-67页 |
·人口因素 | 第67页 |
·经济因素 | 第67-63页 |
·自然因素 | 第63-69页 |
7 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 第69-71页 |
·建立可持续的农户生态经济系统 | 第69页 |
·走科技兴弄的道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 第69-70页 |
·以草地为主,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 第70页 |
·加强工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促进土地持续利用 | 第70页 |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 第70-71页 |
8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图1 | 第80-81页 |
附表1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个人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