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0页
   ·河口滨岸潮滩重金属研究的科学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河口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第18-24页
     ·河口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第19-20页
     ·河口重金属的时空分布和累积第20-21页
       ·河口水体溶解态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第20页
       ·河口水体颗粒态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第20-21页
       ·河口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与累积第21页
     ·河口重金属的源汇通量第21-22页
     ·河口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制第22-23页
     ·河口重金属的生态效应第23-24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展望第24页
   ·研究工作总体思路和框架第24-26页
     ·研究目的第24-25页
     ·研究内容第25页
     ·研究特色第25-26页
 参考文献第26-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0-40页
   ·长江口自然地理特征第30-32页
   ·长江口主要沼生植被及底栖动物类型第32-33页
   ·长江口滨岸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第33-34页
   ·采样断面设置及主要采样断面概况第34-39页
     ·长江口南岸第34-37页
     ·长江口北支北岸第37-38页
     ·崇明东滩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第40-49页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40-42页
     ·界面与表层沉积物第40页
     ·柱样沉积物第40-41页
     ·悬浮颗粒物与水样第41页
     ·动植物样方与样品采集第41-42页
   ·室内模拟试验第42-44页
     ·重金属对泥螺的急性毒性试验第42-44页
     ·蟹类活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第44页
   ·样品分析与测试第44-47页
     ·沉积物粒度及有机质含量第45页
     ·重金属总量的预处理第45页
     ·重金属赋存形态的预处理第45-46页
     ·重金属仪器分析方法第46页
     ·实验分析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检验第46-47页
   ·数据统计及处理方法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第四章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第49-83页
   ·长江口近岸水体和沉积物基本理化参数的变化特征第49-53页
     ·温度和溶解氧(DO)第49-50页
     ·盐度和电导率第50页
     ·pH和Eh第50-51页
     ·悬浮颗粒含量第51页
     ·沉积物粒径组成第51-52页
     ·沉积物与悬浮颗粒有机质含量第52-53页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第53-56页
     ·重金属含量水平第53页
     ·重金属的沿岸分布与累积第53-55页
     ·重金属的垂岸分布与累积第55-56页
     ·重金属的季节变化第56页
   ·长江口近岸水体悬浮颗粒重金属分布特征第56-58页
     ·重金属含量水平第56-57页
     ·重金属的沿岸分布第57-58页
     ·重金属的季节变化第58页
   ·长江口潮滩重金属来源与输入第58-62页
     ·潮滩重金属来源的相关分析第58-59页
     ·垃圾渗滤水对滩地及近岸水体环境的影响第59-61页
     ·滨岸潮滩重金属的输入途径及迁移过程第61-62页
   ·长江口潮滩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第62-79页
     ·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第62-64页
     ·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第64-78页
       ·QY、LC和GL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沉积记录第65-69页
       ·QL和XP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机制分析第69-75页
       ·CD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沉积记录第75-78页
     ·有机质对重金属垂向分布的影响第78-79页
   ·小结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第五章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第83-102页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第83-87页
     ·重金属的主要赋存形态第83-84页
     ·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含量水平第84-85页
     ·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分布第85-87页
       ·沿程分布第85-86页
       ·垂岸分布第86页
       ·界面与表层分布第86-87页
   ·长江口近岸水体悬浮颗粒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分布第87-89页
     ·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含量水平第87-88页
     ·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分布第88-89页
     ·春、夏季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对比第89页
   ·柱样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分布第89-95页
     ·QY、LC、GL、CD柱样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分布第89-93页
     ·XP和QL柱样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分布第93-95页
   ·重金属形态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第95-99页
   ·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六章 潮汐循环过程中颗粒态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其通量分析第102-124页
   ·崇明东滩潮周期内水体基本理化参数的变化特征第102-108页
     ·温度和溶解氧(DO)第102-103页
     ·盐度和电导率第103-104页
     ·pH和Eh第104-105页
     ·潮周期内水位及表层水体流速变化第105页
     ·水体悬浮颗粒含量(SP)及其有机质含量第105-107页
     ·悬浮颗粒粒径组成第107-108页
   ·崇明东滩水体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08-118页
     ·颗粒态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其季节变化第108-111页
     ·各季节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11-117页
       ·2002年4月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11-113页
       ·2002年7月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13-115页
       ·2002年11月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15页
       ·2003年1月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15-116页
       ·2003年4月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第116-117页
     ·讨论第117-118页
   ·崇明东滩潮汐循环过程中颗粒态重金属的通量分析第118-121页
     ·底部沉积物再悬浮颗粒的重金属含量估算第118-119页
     ·潮汐循环过程中颗粒态重金属的输入通量第119-121页
   ·小结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4页
第七章 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的生态效应第124-156页
   ·长江口潮滩主要生物分布特征及其生物量第124-128页
     ·潮滩植物分布特征及其生物量第124-126页
     ·潮滩动物分布特征及其生物量第126-128页
   ·滨岸潮滩重金属的植物生态效应第128-137页
     ·潮滩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第128-132页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第132-133页
     ·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第133-136页
     ·重金属在潮滩植物-沉积物系统中的迁移和循环第136-137页
   ·滨岸潮滩重金属的动物生态效应第137-151页
     ·潮滩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第138-143页
       ·大型底栖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第138-140页
       ·重金属的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BSAFs)第140-142页
       ·单位面积内大型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第142-143页
       ·长江口滨岸潮滩河蚬与缢蛏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第143页
     ·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第143-149页
       ·蟹类活动对沉积物的改造及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第144-145页
       ·蟹箱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第145-149页
     ·重金属对泥螺的急性毒性试验第149-151页
   ·小结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6页
第八章 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源汇通量分析第156-170页
   ·长江口地区沉积物与重金属的年沉降量第156-159页
     ·沉积物的输入及其分布第156-157页
     ·河口区重金属的年沉降量第157-158页
     ·重金属主要来源分析第158-159页
   ·潮滩对河口重金属的净化作用第159-163页
     ·潮滩重金属的沉降通量第160-162页
     ·讨论第162-163页
   ·潮滩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框架模型第163-167页
   ·小结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0页
第九章 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环境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第170-179页
   ·基于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评价第171-172页
   ·基于地质积累指数I_(geo)法的评价第172-173页
   ·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第173-176页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计算方法第173页
     ·评价参数的确定第173-174页
     ·评价分级标准第174页
     ·评价结果第174-176页
   ·基于生物效应浓度的评价第176-177页
   ·小结第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79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79-184页
附件一: 发表文章第184-185页
附件二: 参加科研项目第185-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丙烷脒杀菌剂开发研究
下一篇:巨型框架减振结构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