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1页 |
1 、 研究动因 | 第12-14页 |
2 、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3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4 、 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结构与脉络:历史上的世界经济结构 | 第21-42页 |
一、 结构主义的展开 | 第21-24页 |
1 、 世界体系论 | 第21-23页 |
2 、 历史结构论 | 第23-24页 |
二、 世界经济结构的历史演进 | 第24-41页 |
1 、 时序结构:主导产业的周期性更新 | 第24-29页 |
2 、 空间结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张整合 | 第29-35页 |
3 、 国际分工结构深化 | 第35-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动态机理:传统分析工具的局限和新经济理论发展 | 第42-57页 |
一、 传统分析工具的局限 | 第42-43页 |
1 、 新古典的一般假设 | 第42-43页 |
2 、 对于动态经济分析的局限性 | 第43页 |
二、 新经济理论的发展 | 第43-56页 |
1 、 新增长理论 | 第45-49页 |
2 、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49-52页 |
3 、 新贸易理论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新经济与时序结构创新 | 第57-83页 |
一、 时序结构中的长波运动 | 第57-64页 |
1 、 长波理论的提出 | 第58页 |
2 、 创新与长波特点 | 第58-60页 |
3 、 新经济长波的内涵 | 第60-64页 |
二、 供给创新:网络化技术-经济范式 | 第64-72页 |
1 、 长波周期的技术-经济范式 | 第64-67页 |
2 、 信息产品的经济学解释 | 第67-69页 |
3 、 网络与扩张 | 第69-72页 |
三、 对称突破:生产函数的重新释义 | 第72-82页 |
1 、 加速度的产品生命周期 | 第72-76页 |
2 、 “创造性毁灭”的张扬 | 第76-80页 |
3 、 要素投入的非均衡收益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空间竞争 | 第83-108页 |
一、 空间结构中的区位理论 | 第83-87页 |
1 、 古典区位理论 | 第83-86页 |
2 、 世界经济结构演变的空间视角 | 第86-87页 |
二、 供给创新:经济全球化的要素释放 | 第87-97页 |
1 、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回溯 | 第87-88页 |
2 、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直接原因 | 第88-91页 |
3 、 跨国公司与“无疆域世界” | 第91-97页 |
三、 对称突破:经济全球化与边缘化 | 第97-107页 |
1 、 非对称的机制 | 第98-99页 |
2 、 非均衡的效应 | 第99-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网络化国际分工 | 第108-130页 |
一、 绝对优势理论的再评价 | 第108-111页 |
1 、 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 第108-109页 |
2 、 绝对优势论的新内涵 | 第109-111页 |
二、 从“普遍性国际分工”到“选择性国际分工” | 第111-117页 |
1 、 资本流动形态和国际分工模式 | 第111-114页 |
2 、 选择性国际分工的确立 | 第114-117页 |
三、 国际分工秩序的重新演绎 | 第117-129页 |
1 、 传统中心-外围结构变形 | 第117-121页 |
2 、 网络化国际分工 | 第121-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六章 世界经济结构变动中的中国取向 | 第130-142页 |
一、 时序结构中的工业化和信息化 | 第130-133页 |
1 、 后发优势与经济追赶 | 第130-132页 |
2 、 渐进的有效需求市场 | 第132-133页 |
二、 外国直接投资与空间经济竞争 | 第133-137页 |
1 、 外国直接投资和正反馈增长机制 | 第134-135页 |
2 、 市场风险内部化 | 第135-137页 |
三、 国际分工中的双重优势 | 第137-141页 |
1 、 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 | 第137-138页 |
2 、 经济学习效应与动态比较优势 | 第138-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