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

绪论第1-31页
 第一节 明末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第14-25页
  一、政策对佛教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第14-16页
  二、明末“三教合一”思潮刺激和带动了明末佛教的复兴第16-19页
  三、天主教和罗教的盛行促进了佛教对自身的反思第19-21页
  四、明末佛教复兴的内因——求变之内在动力第21-25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第25-31页
  一、研究对象第25-27页
  二、研究现状第27-31页
第一章 生平践履第31-38页
 第一节 入道及求道历程第31-34页
 第二节 云棲寺四十余年弘法第34-38页
第二章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第38-92页
 第一节 以戒为基第38-47页
  一、大乘菩萨戒的超越性第39-40页
  二、非善非恶与止恶行善第40-43页
  三、以孝释戒、摄戒归净第43-47页
 第二节 净土思想之特色第47-60页
  一、对净土经典的拣择第48-50页
  二、彰显净土宗旨——对信愿行的深化第50-51页
  三、大乘的圆融——对发菩提心的净宗诠释第51-53页
  四、以福培慧——净业三福第53-54页
  五、持名念佛之提倡第54-60页
 第三节 禅净关系论第60-70页
  一、关于六祖《坛经》第62-64页
  二、融通禅净第64-67页
  三、导禅归净第67-70页
 第四节 明末四大师禅净观比较第70-83页
  一、真可对净土流弊的批评第71-74页
  二、憨山的禅净并重第74-78页
  三、蕅益的消禅归净第78-83页
 第五节 净土修学之制度保证——云棲规约第83-92页
  一、离俗清修的原则第86-87页
  二、外在的约束——经济处罚第87-88页
  三、内在的激励——善行记数第88-89页
  四、净土修学之保障第89-92页
第三章 对水陆仪轨和放生活动的规范第92-105页
 第一节 《水陆仪轨》和《瑜伽施食仪轨》第92-98页
  一、修订水陆仪轨、瑜伽施食仪轨第95-96页
  二、规范水陆道场第96-97页
  三、指归净土第97-98页
 第二节 对放生活动的规范第98-105页
  一、以因果提倡戒杀放生第100-101页
  二、规范放生活动第101-102页
  三、寻求放生的传统依据第102-103页
  四、指归净土第103-105页
第四章 莲池大师与明末居士佛教第105-121页
 第一节 莲池大师门下居士及其成就第105-111页
 第二节 莲池大师对门下居士的修行指导第111-121页
  一、关于李贽和袁宏道第111-116页
  二、莲池大师对门下居士的指导第116-121页
第五章 三教融通思想第121-143页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三教合一”及明末三教关系第121-123页
 第二节 对“三教合一”的态度第123-124页
 第三节 对儒释关系的态度第124-129页
 第四节 对佛道关系的态度第129-136页
 第五节 体现三教融合特征的《自知录》第136-143页
第六章 对天主教、罗教的态度第143-159页
 第一节 对天主教的态度第143-153页
  一、关于“天主”第145-147页
  二、戒杀与杀生合理第147-149页
  三、六道轮回与灵魂不灭第149-153页
 第二节 对罗教的态度第153-159页
结语:莲池大师思想特质及对后世的影响第159-170页
 一、融通的思想特质第159-163页
 二、对后世的影响第163-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3页
声明第173-174页
后记第174-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
下一篇:科技进步对上海市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