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 第1-11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9-11页 |
第二章 我国的高职教育及其意义 | 第11-19页 |
·高职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1-15页 |
·高职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高职教育 | 第11-13页 |
·高职教育的特征 | 第13-15页 |
·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 | 第15-19页 |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5页 |
·发展高职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 第15-16页 |
·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合理化的必然趋势 | 第16-17页 |
·发展高职教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力保证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19-26页 |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 第20-22页 |
·招生与就业问题 | 第22-26页 |
第四章 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6-43页 |
·我国高职教育招生问题的外因分析 | 第26-34页 |
·定位不准 | 第26-27页 |
·传统观念束缚 | 第27-30页 |
·政策保护不力 | 第30-31页 |
·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限制 | 第31-34页 |
·我国高职教育就业问题的外因分析 | 第34-36页 |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 第34-36页 |
·高校扩招愈演愈烈 | 第36页 |
·用人机制盲目攀高 | 第36页 |
·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的内因分析 | 第36-43页 |
·办学特色不鲜明 | 第37-38页 |
·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 | 第38页 |
·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陈旧 | 第38-40页 |
·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 | 第40-42页 |
·实训基地建设无法保障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部分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 第43-57页 |
·日本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 第43-47页 |
·日本高职教育及其管理体制 | 第43-45页 |
·日本高职教育的立法和经费 | 第45-46页 |
·日本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46-47页 |
·日本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导 | 第47页 |
·美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 第47-51页 |
·美国高职教育及其管理体制 | 第47-49页 |
·美国高职教育的立法和经费 | 第49页 |
·美国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49-50页 |
·美国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 | 第50-51页 |
·德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 第51-54页 |
·德国高职教育及其管理体制 | 第51-52页 |
·德国高职教育的立法和经费 | 第52-53页 |
·德国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53-54页 |
·德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形式 | 第54页 |
·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总结 | 第54-57页 |
第六章 我国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的对策 | 第57-69页 |
·为高职教育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 | 第57-59页 |
·更新观念 | 第57页 |
·政策扶持 | 第57-59页 |
·保证投入 | 第59页 |
·以能力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 第59-63页 |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 第59-60页 |
·加强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 第60-61页 |
·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 第61-62页 |
·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办法改革 | 第62-63页 |
·努力做好三个建设 | 第63-66页 |
·教材建设 | 第63-64页 |
·师资队伍建设 | 第64-65页 |
·实训基地建设 | 第65-66页 |
·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 第66-67页 |
·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道路 | 第67-68页 |
·大力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 第68-69页 |
结束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 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