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3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二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原理和经济学意义 | 第13-25页 |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涵义 | 第13页 |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帕雷托改进性质 | 第13-16页 |
(一) 对贷款银行的好处 | 第14-15页 |
(二) 对证券投资者的好处 | 第15-16页 |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 第16-19页 |
(一) 抵押贷款价值的估价 | 第17-18页 |
(二) 抵押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分析 | 第18-19页 |
四、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一) 三大基本原理的内容 | 第19-20页 |
(二) 三大原理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运用 | 第20-21页 |
五、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济学意义 | 第21-25页 |
(一) 扩展了银行的交换功能 | 第21页 |
(二) 分散银行的部分风险 | 第21-22页 |
(三) 推动流动性供给和债权理念的演化 | 第22-23页 |
(四) 证券化推进了银行中介组织的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与模式选择 | 第25-36页 |
一、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一) MBS的供给方存在MBS创新动力不足 | 第25-26页 |
(二) 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要求趋于显性化 | 第26-27页 |
二、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 | 第27-30页 |
(一) SPV的设立的法律限制 | 第28-29页 |
(二) SPV设立的税收问题 | 第29页 |
(三) SPV设立的会计问题 | 第29页 |
(四) 中介组织弱小和政府推动力不足 | 第29-30页 |
三、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 | 第30-36页 |
(一) 影响特别目的载体(SPV)的选择的因素 | 第30-32页 |
(二) 我国选择何种模式进行证券化的两种思路 | 第32-34页 |
(三) 我国SPV的组建应得到政府的支持或直接参与 | 第34-35页 |
(四)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 第36-51页 |
一、 近期借助抵押银行债券,实现表内证券化 | 第36-42页 |
(一) 抵押银行债券运作机制 | 第36-38页 |
(二) 抵押银行债券的作用 | 第38页 |
(三) 抵押银行债券的低操作成本和宽松条件 | 第38-39页 |
(四) 近期内发行抵押银行债券 | 第39-40页 |
(五) 发行抵押银行债券的注意事项 | 第40-41页 |
(六) 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作为表内证券化的辅助措施 | 第41-42页 |
二、 改革创新,放眼未来,稳步推进表外证券化 | 第42-51页 |
(一) 抵押贷款市场谨慎引入固定利率抵押贷款 | 第43页 |
(二) 建立优先权益登记系统 | 第43-44页 |
(三) 建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服务平台 | 第44-45页 |
(四) 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增加住房抵押贷款的供给 | 第45-46页 |
(五) 建立个人征信制度,谨防骗贷和违约的发生 | 第46-47页 |
(六) 设置政府机构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第47-48页 |
(七) 放松管制,加快立法进程,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 | 第48-49页 |
(八) 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 第49页 |
(九) 发挥投资银行的优势,承担起证券化组织与协调人的责任。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