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其缓释性能的评价 | 第1-23页 |
摘要 | 第6页 |
前言 | 第6-10页 |
一、 缓/控释肥料研究应用现状 | 第6-8页 |
二、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的评价 | 第8-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5页 |
一、 造粒粘结剂制造工艺 | 第10-13页 |
1 、 造粒粘结剂(CF-2)生产工艺 | 第10-11页 |
2 、 废弃塑料-淀粉混聚物胶结剂生产工艺 | 第11-12页 |
3 、 粘土-聚酯混聚物胶结剂生产工艺 | 第12-13页 |
二、 有机-无机缓释肥制造工艺 | 第13-14页 |
1 、 供试原料与设备 | 第13页 |
2 、 有机-无机缓释肥生产工艺 | 第13页 |
3 、 有机-无机缓释肥检测结果 | 第13-14页 |
三、 有机-无机缓释肥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1 、 在水中的溶出特性 | 第14页 |
2 、 在土壤中的淋出特性 | 第14-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18页 |
一、 造粒胶结剂毒性试验 | 第15-16页 |
1 、 胶结剂水溶液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 | 第15页 |
2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小麦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15-16页 |
二、 有机-无机缓释肥在水中的溶出特性 | 第16页 |
三、 有机-无机缓释肥在土壤中的淋出特性 | 第16-18页 |
1 、 肥料氮释放速率 | 第16-17页 |
2 、 肥料氮累积释放率 | 第17-1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8-19页 |
1 、 胶结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 第18页 |
2 、 新型有机-无机缓释肥的释放特性 | 第18-19页 |
英文摘要 | 第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设施蔬菜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 第23-34页 |
摘要 | 第23页 |
前言 | 第23-25页 |
一、 国内外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 | 第23-24页 |
二、 设施蔬菜地土壤肥力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一、 供试土壤 | 第25页 |
二、 供试地下水 | 第25-26页 |
三、 测定方法与土壤速效养分分级指标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一、 设施蔬菜地土壤养分变化 | 第26-28页 |
1 、 不同棚龄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 | 第26-27页 |
2 、 不同棚龄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 第27-28页 |
二、 设施蔬菜地土壤及其地下水pH值和硝态氮含量 | 第28-30页 |
1 、 不同棚龄土壤pH值和硝态氮含量 | 第28-30页 |
2 、 不同棚龄的地下水pH值和硝态氮含量 | 第3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英文摘要 | 第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34-58页 |
摘要 | 第34页 |
前言 | 第34-38页 |
一、 蔬菜的质量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 第34-37页 |
1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 | 第34-35页 |
2 、 重金属污染 | 第35-36页 |
3 、 生物污染 | 第36页 |
4 、 农药污染 | 第36页 |
5 、 蔬菜产品失去原有的风味 | 第36-37页 |
二、 施肥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一、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38页 |
二、 试验处理 | 第38-39页 |
三、 取样及其测定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一、 番茄产量 | 第39-40页 |
二、 番茄品质 | 第40-44页 |
1 、 果实维生素C和硝态氮 | 第40-41页 |
2 、 果实可溶性糖和有机酸 | 第41-44页 |
三、 生理特性 | 第44-47页 |
1 、 根系活力 | 第44-45页 |
2 、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45-46页 |
3 、 叶绿素含量 | 第46-47页 |
四、 氮肥利用率及其分配 | 第47-50页 |
1 、 氮肥利用率 | 第47-48页 |
2 、 氮素分配 | 第48-50页 |
五、 拉秧期土壤养分和硝态氮含量 | 第50-5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1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1页 |
2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1页 |
3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氮素利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51-53页 |
英文摘要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第四章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食用型甘薯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58-69页 |
摘要 | 第58页 |
前言 | 第58-60页 |
一、 发展食用型甘薯生产的意义 | 第58-59页 |
二、 施肥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1 、 氮肥 | 第59页 |
2 、 钾肥 | 第59-60页 |
3 、 氮磷钾配合 | 第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一、 试验地点和材料 | 第60页 |
二、 试验处理 | 第60-61页 |
三、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一、 不同品种(系)块根的产量和品质 | 第61-63页 |
1 、 块根产量 | 第61-62页 |
2 、 块根品质 | 第62-63页 |
二、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食用型甘薯的生物学效应 | 第63-65页 |
1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单株分枝数和根干重的影响 | 第63页 |
2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块根产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3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块根品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1 、 不同品种(系)块根的产量和品质 | 第65页 |
2 、 有机-无机缓释肥对食用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英文摘要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1 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
附录2 在站期间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 第70-71页 |
附录3 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